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征”,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丈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
材料二 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士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的对日政策。
材料一 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征”,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丈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
材料二 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士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以上材料均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的对日政策。
2.单选题- (共21题)
2.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3.
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 总督 | 巡抚 | ||||
汉员 | 旗员 | 合计 | 汉员 | 旗员 | 合计 | |
1837年 | 3 | 7 | 10 | 12 | 8 | 20 |
1864年 | 7 | 3 | 10 | 19 | 0 | 19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
C.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
D.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
4.
1896年,清政府对日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3人,“留日”思潮开始兴起,1901年留日学生激增,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8000多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留学政策的变化 | B.民族工业对人才的需求 |
C.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 D.民主革命运动形成高潮 |
5.
法国一位资深议员曾发表演说:“中国地方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各处可比。……谁敢谓亚洲堂堂之大国,无华盛顿其人者起。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该议员演说的背景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B.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
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 D.巴黎和会上中国据理力争 |
6.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时,南洋水师保持中立。材料说明此时期
A.部分洋务运动的领导人各自为战 | B.清政府已经丧失军事指挥的权力 |
C.地方自强势力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 D.新兴汉族地方割据集团逐步形成 |
7.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A.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 |
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
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
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 |
8.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更加腐败,甘愿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 |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
D.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9.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关于这次“海军的出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 B.战前李鸿章提出避战保船 |
C.丁汝昌率致远舰壮烈殉国 | D.中国舰队率先逃离战场 |
10.
“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第二次鸦片战争 |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11.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
B.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
D.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
12.
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某外国公使说: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从此任接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扩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材料中“现在”时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外国侵略者开始和清政府勾结 |
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囯的工具 |
C.大多省区宣布脱离清朝统治 |
D.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寿终正寝 |
13.
甲午中日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阻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
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
D.刺激了国人变革传统的愿望 |
14.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
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
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
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
15.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这反映出
A.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C.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
D.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 |
16.
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据此判断,上述现象极有可能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7.
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根本上表明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状态 |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
D.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共同抗战 |
18.
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导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这反映出中国
A.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 | B.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
C.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 | D.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
19.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
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
D.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
20.
下面是1937-1945年侵华日军伤亡人员统计图,下列对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日军伤亡比国共两党军队的要重 |
B.相持阶段日军被迫放弃大规模进攻 |
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
D.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21.
据抗战初期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这次战役
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 |
B.是抗战以来中方最大一次胜利 |
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
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