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对宋代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角度应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拖欠)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对宋代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角度应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2.单选题- (共12题)
2.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③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
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③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
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4.
宋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这种变化
A.宋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C.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
D.加强对商业贸易的控制 |
5.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
6.
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
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
7.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地区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汉代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1 | 1 |
唐代 | 32 | 11 | 32 | 24 | 5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4 | 7 | 1 |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8.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
9.
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10.
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这说明隋唐时期
A. 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B. 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
C. 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
D. 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
A. 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B. 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
C. 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
D. 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
11.
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
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
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
12.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