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442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之所以从1949年初起就开始限制它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其背后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是美国的对华政策。美英都主张用经济手段分离中苏关系,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英国主张给予中国一定程度的经济制裁,只是没有美国的程度严格。英国支持对华实行经济封锁,并希望它可能对固守香港产生一些作用。英国政府开始禁止从香港转运武器去中国大陆,但除了军火,英国不愿对其他物资实行美国所要求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原喜云《建国初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探析》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对英政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坚持在英国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放弃在华特权之前不与之建立官方外交关系。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并未向英国关上大门,英国官方驻华代表一直保持着与中共的接触与联系,尽管中共不承认这些代表的官方身份,但这种接触对双方关系无疑是有益的。对于英国在华侨民,中共采取了友好态度,尽量不去触犯英国在华商业利益,并致力于发展两国之间的经贫关系。

——摘编自张淑华《试论建国前夕英国的对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与美国的主要分歧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对英国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0题)

3.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4.
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5.
(题文)美国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这说明中美建交
A.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
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
6.
1950年—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美元上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
B.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7.
20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发言说:“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放烟幕。”在此次大会上
A.新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会
C.新中国所提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D.新中国顺利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
1963年,***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是
A. 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步提出
9.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
10.
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 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B. 两大阵营界限分明
C. 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 中国主导会议进程
11.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京,开始了他的破冰探险之旅。同日,《参考消息》头版刊登了一段活学活用的列宁语录:“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 中国对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B. 中国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目标
C. 中国依然深受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影响
D. 第一个“强盗”特指尼克松,第二个“强盗”特指美国
12.
中国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A. 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B. 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 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D.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4.填空题(共1题)

13.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