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世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11题)
3.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
C.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D.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4.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A.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
B.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
D.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
5.
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是一支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文装的解放军’”。这个政策有利于
A.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 |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执行 |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
6.
下表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演进表,影响四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 | 关系 |
50-60年代 |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
60-70年代 |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
70-80年代 |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
80-90年代 |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
A.国际格局的走向 |
B.意识形态的分歧 |
C.国家利益的角逐 |
D.政治领袖的智慧 |
7.
在万隆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
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
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8.
***曾经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
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
C.美日联盟更紧密 |
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
9.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
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
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
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 |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
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
D.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 |
11.
1955年7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8月1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表明
A.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
C.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
D.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
12.
周恩来在谈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时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中美来往的收获就在这里”。这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
A.提高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
B.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
C.促进了中美间友好交往 |
D.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