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舆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熙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返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
材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囿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囿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統,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3.单选题- (共7题)
4.
在1649年1月27日宣判查理一世死刑的国王审判委员会会议上,愿意出席法庭的只占全体成员的一半(共135人,67人出席),而且费了好大力量才使他们一致同意。在判决书上同意签字的仅有52个人。这说明英国
A. 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 B.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烈
C. 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 君主立宪制下王权受限
A. 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 B.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烈
C. 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 君主立宪制下王权受限
5.
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6.
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
A. 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 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 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A. 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 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 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7.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将红军将领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等向全世界进行详细报道。1937年斯诺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并在伦敦出版。该书
A. 是外国人首次报道中国革命的著作
B. 为国共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奠定基础
C. 有利于红军反“围剿”取得最终胜利
D. 为中国人民抗战取得国际舆论支持
A. 是外国人首次报道中国革命的著作
B. 为国共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奠定基础
C. 有利于红军反“围剿”取得最终胜利
D. 为中国人民抗战取得国际舆论支持
8.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 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 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 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 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9.
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这反映出
A.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
B.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
C.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
D.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