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世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9题)
3.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
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4.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
B.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C.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
D.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
5.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A.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
B.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
C.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
D.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取决于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B.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 |
C.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
D.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 |
7.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1950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C.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
D.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8.
1956至1964年,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周恩来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正式友好访问。为此局面奠定基础的外交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
B.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成功 |
C.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D.中美两国之间打破长期隔绝状态 |
9.
下表是195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中对亚非会议参会国的划分。这一划分
和平中立国家 | 印度、缅甸、印尼、阿富汗 |
接近和平中立国家 | 埃及、苏丹、尼泊尔、叙利亚、黎巴嫩、也门、沙特、柬埔寨、老挝、锡兰 |
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 | 日本、泰国、菲律宾、土耳其 |
A.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提供了依据 |
B.对参会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类 |
C.受到当时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 |
D.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 |
10.
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A.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 |
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
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 |
D.两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