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和政策,结束了近代的屈辱外交,同时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应当采取有步骤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周恩来在阐释***这一方针时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复旦大学出版社颜声殻《当代中国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方针实行的意义。
材料二周恩来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制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北京大学出版社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外交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原则提出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一场复杂的多边外交斗争。关于朝鲜问题,朝鲜、中国和苏联代表团提出的主张。因美国代表的阻扰没有达成协议。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通过最后宣言,签订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统治,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3)材料三中新中国参加的是哪一国际会议?依据材料三,说明这一会议的成果。
材料一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应当采取有步骤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周恩来在阐释***这一方针时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复旦大学出版社颜声殻《当代中国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方针实行的意义。
材料二周恩来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制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北京大学出版社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外交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原则提出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一场复杂的多边外交斗争。关于朝鲜问题,朝鲜、中国和苏联代表团提出的主张。因美国代表的阻扰没有达成协议。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通过最后宣言,签订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统治,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3)材料三中新中国参加的是哪一国际会议?依据材料三,说明这一会议的成果。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7题)
3.
在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中美苏(俄)日之间的关系,下表是20世纪50~90年代四国关系的主要变化,这反映了
20世纪50~60年代 |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
20世纪60~70年代 |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
20世纪70~80年代 |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
20世纪80~90年代 |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
A.美日的根本利益完全趋向一致 |
B.国家实力消长影响国际关系发展 |
C.中美力量决定亚太局势的走向 |
D.多极格局的形成取代了两极格局 |
4.
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开放政策实行 |
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
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
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
5.
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
A.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 |
B.冲破欧美封锁,改善外贸局面 |
C.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D.寻找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 |
6.
“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鼓励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文中‘它'的提出( )
A.表明中苏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 B.表明中国外交出现明显转折 |
C.促成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 D.说明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
7.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 B.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
C.形成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 | D.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
8.
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A. 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C. 推动了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
D. 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A. 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C. 推动了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
D. 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