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材料
项目 | 1787年宪法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参与制定者 | 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 | 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40人,40岁以下的有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35岁以下的有30人 |
时间 | 经过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 |
主要内容 |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大法官渎职,原则上任职终身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案件 |
制度 | 总统制 | 责任内阁制 |
实施 | 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 |
运行特点 | 浓厚的法治色彩 |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上表为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东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3.单选题- (共24题)
A.有利于公民决策的合理性 |
B.体现了群体决策的广泛性 |
C.说明了轮番而治的民主性 |
D.反映了直接民主的随意性 |
A.资本主义制度完善 |
B.自由主义政策退潮 |
C.工人运动日益失控 |
D.社会阶层尖锐对立 |
A.融合东西方文化 |
B.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
C.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 |
D.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 |
A.城市中心论 |
B.新民主主义论 |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
A.开始关注农民武装斗争 |
B.肯定了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 |
C.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
D.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 |
A.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产物 |
B.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 |
C.主要目的是调和中日的关系 |
D.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 |
A.当时社会存在着各种形式科学社会主义 |
B.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 |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 |
D.恩格斯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科学分析 |
A.西方大国之间出现了金融和关税贸易大战 |
B.各国开始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C.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D.英国即将面临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 |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 |
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
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 |
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
A.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
B.收回关税自主权 |
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
D.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 |
A.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主张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
A.中共七大 |
B.七届二中全会 |
C.中共八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A.维护民主政治 |
B.消除国内阶级矛盾 |
C.消灭贫富差距 |
D.代表人民群众利益 |
①全球化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
②美国拒绝其他国家加入全球化体系
③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是全球化的产物
④全球化的规则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 |
A.古典文化最早在西欧复兴 |
B.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
C.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
D.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承继关系 |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A.四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
B.四大发明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
C.四大发明使农耕文明的中国更加封闭 |
D.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
B.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
D.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
4.选择题- (共3题)
(一)虎——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湘泓
虎作为一个大型动物物种的存在,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每个个体也都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才能经受住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影响的考验,维持正常的繁衍生息。
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有虎的地区,则表明该地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好的能源和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消费者食草动物又产生了生物的次级产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则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因此,虎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垦荒造田,开山修路,以及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等等,不仅造成树种单一,植被稀少,隐蔽性差,使虎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小,也减少了其生存所需要的猎物,如鹿、狍、野猪等的数量,再加上人们过度的猎杀,导致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大大缩小,而且往往被分割成很多相互不接连的孤立的分布点,这样虎的种群之间便失去联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繁衍,导致近亲繁殖,降低了遗传因子的质量,最终使种群丧失活力。
因此,为了使虎繁衍生息,必须首先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不仅早已将虎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先后建立了许多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关于虎的研究和保护的工程战略计划,也在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动物园等全面展开。
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及时挽救,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一)虎——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湘泓
虎作为一个大型动物物种的存在,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每个个体也都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才能经受住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影响的考验,维持正常的繁衍生息。
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有虎的地区,则表明该地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好的能源和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消费者食草动物又产生了生物的次级产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则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因此,虎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垦荒造田,开山修路,以及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等等,不仅造成树种单一,植被稀少,隐蔽性差,使虎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小,也减少了其生存所需要的猎物,如鹿、狍、野猪等的数量,再加上人们过度的猎杀,导致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大大缩小,而且往往被分割成很多相互不接连的孤立的分布点,这样虎的种群之间便失去联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繁衍,导致近亲繁殖,降低了遗传因子的质量,最终使种群丧失活力。
因此,为了使虎繁衍生息,必须首先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不仅早已将虎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先后建立了许多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关于虎的研究和保护的工程战略计划,也在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动物园等全面展开。
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及时挽救,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