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41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的政治体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其中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材料四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时空观念分析中小学生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为实现未来中华民族更伟大的复兴提出建议。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在2月的朝会中,文廷式要求迁都再战,但很快被否决。4月15日,中日双方举行最后一轮谈判,其间李鸿章“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贻作回国的旅费。而对于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则无任何异议。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日战争:1894-1895》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海南)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青岛)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谈判中基本诉求,你如何看待“允计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当代外交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4.
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同时期中国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导,两者的共同点是
A.以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
B.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尊重物权人的自由意志
5.
2018年12月12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保守党对她举行的不信任案的投票中,以200:117票的优势胜出,她将
A.留任英国首相
B.解散议会下院
C.重开议会大选
D.进入二轮投票
6.
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并非系统完整的宪法,但却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解决了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B.总结了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
C.契合了二战前法国的实际国情
D.实践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原则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名称经历了从中国革命委员会到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再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的多次演变。这些演变是在当时严峻的革命环境中党为了生存和发展作出的可贵探索,为后来党的政权建设和巩固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政权名称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B.共产国际的真诚帮助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9.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个一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争取民主,实现和平
B.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渡江战役
D.重庆谈判
11.
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有利于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
B.“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C.“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D.“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12.
安徽桐城人姚莹在鸦片战争后指出:“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姚莹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A.经济水平的落后
B.政治统治的腐败
C.情报战中的失利
D.武器装备的差距
13.
1861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
A.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D.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14.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作者把辛亥革命作为“分界线”的史实依据是
A.清帝退位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武昌起义
D.中国同盟会建立
15.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6.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这一观点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性
B.反思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C.认清了生产力发展具有必要性
D.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性
17.
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8.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到:“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
A.坚持一个中国、实现国家统一
B.坚持国共两党谈判为首要前提
C.坚持扩大两岸人民间的直接往来
D.坚持和平解决、同时不放弃武力
19.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一国两制
B.全方位开放
C.民族平等
D.从实际出发
20.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反映了
A.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B.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由两极格局转为多极格局
D.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21.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
B.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
C.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
D.抵抗西方侵略,推进中国近代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