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检测卷三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5402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该作者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的作者同康有为等人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了什么变法?这一变法在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相比,“新”在哪里?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二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三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康有为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什么进步性?
(3)从材料三看,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西学”认识的发展趋势。

2.单选题(共19题)

4.
下列是近代中国人的著述或创办的报刊,其主张不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前进方向的是(  )
A.
B.
C.
D.
5.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6.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7.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8.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学
9.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0.
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这一评论着眼于新文化运动(  )
A.解放了思想B.打倒了传统的权威
C.促进了民族的觉醒D.否定了封建王权
11.
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心”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思想和文化精神
12.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的斗争。它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13.
(题文)胡适曾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这表明他  (  )
A.彻底否定古代文学B.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
C.倡导进行文学改良D.主张文学上的民族主义
14.
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堕落B.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C.开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D.是主持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15.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16.
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经历了从单纯“师夷”到改良变法,再到革命实现民主共和的渐变过程。其中,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不包括
A.章太炎
B.邹容
C.孙中山
D.严复
17.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主要的区别是(  )
A.革命或改革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D.革命或改革的结局不同
18.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9.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  )
A.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北大任教
B.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C.新文化运动兴起前北大的学术研究气氛不浓厚
D.办学者锐意改革,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0.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  (  )
①创办各类刊物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
③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反抗外来侵略
22.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3.选择题(共4题)

23.如图,在8×4的矩形网格中,每格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若△ABC的三个顶点在图中相应的格点上,则tan∠ACB的值为(   )

24.如图,在8×4的矩形网格中,每格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若△ABC的三个顶点在图中相应的格点上,则tan∠ACB的值为(   )

25.已知n是正整数, {#mathml#}27n{#/mathml#} 是整数,则n的最小值是{#blank#}1{#/blank#}.
26.已知n是正整数, {#mathml#}27n{#/mathml#} 是整数,则n的最小值是{#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