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5400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西方的法治传统直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它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尔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

——摘编自阿尔多贝特鲁奇《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世界
中国
20世纪70年代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淖
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
美国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
尼克松访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20世纪90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
21世纪初
“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2题)

4.
下图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宰相掌握立法权
B.议会徒有虚名
C.德国皇帝没有实权
D.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5.
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明接任首相,用封官许原、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B.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C.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D.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
6.
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
A.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
B.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
C.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D.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7.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B.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8.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9.
由下表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下列两个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建交数量
1969
44
1972
88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
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
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11.
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法》出台后,肯尼迪政府通过出售、借贷和赠送等方式,向缺乏粮食的国家出售农产品。苏联也每年平均向这些国家提供6.83亿美元经济援助,3.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反映了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C.美苏冷战局面的结束
D.美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
12.
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二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汉唐盛世”。下列二图为汉唐手工业分布情况,从中可获取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从汉至唐,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汉代手工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C.唐代手工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汉代制瓷工艺进步,开创了“海上陶瓷之路”
13.
印度……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的小西班牙。”该航海家应该是
A.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B.返航时物品中有烟草玉米
C.受葡萄牙王室支持
D.带回来中国的茶叶
14.
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居民的食物类支出的比例一直偏高,约占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呈下降趋势;其他支出,特别是衣着、居住、奢侈类支出比例则有所上升。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A.就业结构的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消费结构的变化
D.阶级结构的变化
15.
《生活周刊》《谁拯救冰岛》封面解说:国家银行破产,冰岛向国际金融机构求援,申请20亿美元贷款。该金融机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联合国
D.世界贸易组织
16.
美国农业调整法案先针对食品与服饰业课税,再结合美国财政部资金对降低产出农民提供补助。这项法案计划降低美国农业30%产出。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
A.以救济为中心开展经济工作
B.在农业方面实行计划经济
C.置生产各环节于国家监督下
D.努力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
17.
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8.
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短曲辕犁的出现
A.标志井田制瓦解
B.加速江南经济开发
C.使均田制得以实行
D.导致土地兼并出现
19.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反映了
A.传统工业受到外来商品冲击
B.清末农村消费观念的变化
C.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0.
1872年8月,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创办章程中写道:“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材料表明轮船招商局
A.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企业
B.借鉴了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
C.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D.旨在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21.
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A.适应不同时期政策的努力
B.拥护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
C.热火朝天地建设社会主义
D.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23.
12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以研究《民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只有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这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
A.保障了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建立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标志着西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24.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25.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具有鲜明的反帝的内涵
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