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3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Ⅰ卷

材料二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元。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于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1000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张謇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单选题(共31题)

2.
1888 年,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约翰·谢尔曼向参议院提交了一份草案,声称:“在美国不同州、地区或外国的公民当中,缔结意图阻止进口物品、生产加工、制造和种植,或这些物品运输中全面竞争的所有合同、协议、托拉斯、联合,均为非法。”谢尔曼提交该草案的目的在于
A.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B.克服私人生产无计划性
C.提高中小生产者的地位D.促进企业兼并提高效益
3.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当时,秦二爷投资近代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自然经济受到迸一步破坏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社会上出现实业救国思潮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主要的进步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5.
下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②适应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农民获得了土地私有权,自负盈亏
④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
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斌家的1974、1980、1983年贴出的三副春联,这三副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①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②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③1983年: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7.
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话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语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五计划
②大跃进
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④改革开放
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8.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公章,等最后的公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以上材料表明
A.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B.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
C.节约意识浓厚
D.人们生产积极性低下
9.
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佣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10.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历史:“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11.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可以反映出
A.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的程度
B.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操劳
C.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2.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己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13.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4.
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15.
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16.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17.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18.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9.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20.
1870年至1914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这表明英国
A.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
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
C.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
21.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厂中大量使用童工;19世纪40年代,英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在工业劳动中使用童工;1881年规定5至10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教育,之后,儿童不再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该现象反映的实质
A.资本家为榨取利润采取的不同手段
B.生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
C.英国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D.英国《权利法案》基本原则的体现
22.
据统计,18世纪末在英国900家棉纺厂中,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促使分工越来越细致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23.
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哩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哩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24.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的雏形
25.
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26.
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27.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 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28.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9.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199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当时很多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是
A.新中国成立后照搬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实行“市场改革取向”
C.邓小平已经没有担任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
D.新时期很多人的思想还很保守
30.
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为此他采取了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31.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有利于实现民生幸福
32.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你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观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