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
材料一 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中国监察》2004年第1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材料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阶段 | 时间 | 特征 |
钱币萌芽 | 商朝晚期到春秋初期 |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
纪地钱币 | 春秋初到战国晚期 |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
铢两钱币 | 秦统一到唐中期 | 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
年号钱币 |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 |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单选题- (共11题)
3.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金、银、盐等,相互之间互有假借。“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剩余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材料表明南宋
A.数学高度发达 |
B.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已有分离 |
C.贡赐贸易兴盛 |
D.海外市场的扩大盛行以物易物 |
4.
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
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
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
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
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 |
5.
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前,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
6.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
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
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
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
7.
宋代张孝祥有诗中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运用了自然力 |
B.可调节水的流量 |
C.提高了耕作技术 |
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 |
8.
近期.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使用花楼机织成的 | 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
C.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 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
9.
北宋元裙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
10.
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
B.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
C.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
11.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
12.
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A.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 |
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
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
D.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