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中国共产党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路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但是鸦片战争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矛盾形式。当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突出,成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当帝国主义采取较温和的形式侵略中国时,封建地主阶级则向帝国主义投降,共同压迫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往往以国内战争的形式反抗二者的同盟,这时,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
材料二 1956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以及亚非地区的和平和国际形势的缓和,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其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遗憾的是,八大精神没有得到持续的全面贯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主要历史依据。
(3)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启示。
材料一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但是鸦片战争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矛盾形式。当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突出,成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当帝国主义采取较温和的形式侵略中国时,封建地主阶级则向帝国主义投降,共同压迫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往往以国内战争的形式反抗二者的同盟,这时,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
材料二 1956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以及亚非地区的和平和国际形势的缓和,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其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遗憾的是,八大精神没有得到持续的全面贯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摘编自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时期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及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相应政策调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主要历史依据。
(3)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启示。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21世纪以来中国各大区域人口迁移图

(三个阴影部分分别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美国学者
材料 下图是21世纪以来中国各大区域人口迁移图

(三个阴影部分分别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美国学者
A.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
——中国人口大迁移:一场你死我活的城市战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9题)
3.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
B.中华民族在十四年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牺牲 |
C.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
C.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
5.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了当时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
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
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
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
6.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 承借人 | 贷款人 | 用途 |
1861.11 |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 上海外商 |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
1862.6 | 苏松太道吴煦 | 英商怡和洋行 | “常胜军”饷银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外商 | 部分湘军军饷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美商洋行 |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
7.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B.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 |
C.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 |
D.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
8.
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
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
9.
(题文)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与印度政治领袖甘地会谈(下图中间穿白者),试图奉劝这位政治领袖放弃反对战争的立场。甘地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抗战的祝福,另一方面拒绝了蒋介石的主张。下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蒋介石访印促成了印度人民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
B.蒋介石具有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 |
C.蒋介石访印从根本上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 |
D.蒋介石访印后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开始改善 |
10.
1944年9月15日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人民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立即召开紧急国是会议、组织抗日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广泛支持。中共这一主张
A.目的在消灭国民党 |
B.改变了国民党专政局面 |
C.提升了中共的声望 |
D.意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1.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
12.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
13.
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该表说明近代中国( )
A. 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 经济结构变化比较缓慢
C.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 出口贸易总值相对稳定
年份 | 生产资料 | 半制品 | 制成品 | ||||
农林渔牧产品 | 手工开采 | 机器开采 | 手工生产 | 机器生产 | 手工生产 | 机器生产 | |
1873 | 2.6 | — | — | 37.4 | — | 58.3 | 1.7 |
1893 | 15.6 | — | — | 28.4 | 0.1 | 53.4 | 2.5 |
1903 | 26.8 | 0.2 | 0.2 | 17.2 | 14.7 | 32.9 | 8.0 |
A. 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 经济结构变化比较缓慢
C.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 出口贸易总值相对稳定
14.
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
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 |
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
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
15.
在“大跃进”运动以后,***多次提出经济管理要还当分散。他说,“欧洲能够发展,就是欧洲有很多国家: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发展不起来,就是太集中,因此要分权。“***的这一思想
A.旨在推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B.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
C.是想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
D.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右倾保守思想 |
17.
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常重要的上游资源产品的价格总是被压低。材料反映了邓小平
A.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排除国家指导 |
B.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 |
C.承认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
D.主张恢复市场功能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18.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19.
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A.节制资本的思想 |
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C.关注工农的利益 |
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
20.
1921年,孙中山在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此言论表明孙中山( )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B.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 |
C.不愿联俄联共 | D.主张发展三民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