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1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285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4117
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2789
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3174
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2841
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
2432
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1)依据上表,概述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化状况,并简析长江流域人口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三十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
材料三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倒,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摘编自《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依据材料三,对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
2.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写)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的缘故,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摘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2.单选题(共9题)

3.
“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4.
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A.为对外开放做准备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D.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5.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广东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6.
下表是1978年12月、1997年8月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中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中共“十五大”精神的推动
D.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7.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与前者相比,后者
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
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
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8.
1978年冬天,小岗村农民冒险签订了一份要求“分田”契约,同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了文件明确写的是“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1983年以后,包产到户在全国推广这反映了
A.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
B.“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
C.小岗村的契约违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
D.农民的经济诉求和特有方式的抗争
9.
下表为1978-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需要
C.对外开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10.
(题文)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4篇署名是“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文章的背后,竟是邓小平。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
B.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D.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1.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
B.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C.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较低
D.“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