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经济史界,中西方古代经济比较一直是热门课题。中国史学界有一种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大约1500年以前,“东方先进,西方落后”;中国古代经济水平是高于西欧的;西欧的发展超越中国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无论如何不会早于1500年即西欧开始发生社会转型之际;在西欧中世纪时期,中国传统农业一直占据着比较上的优势。但是,从麦迪森的“千年统计”看来,这个看法似乎要被打破。因为麦氏的统计数据显示:早在1500年之前,即大约1300年左右,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中国。
在经济史界,中西方古代经济比较一直是热门课题。中国史学界有一种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大约1500年以前,“东方先进,西方落后”;中国古代经济水平是高于西欧的;西欧的发展超越中国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无论如何不会早于1500年即西欧开始发生社会转型之际;在西欧中世纪时期,中国传统农业一直占据着比较上的优势。但是,从麦迪森的“千年统计”看来,这个看法似乎要被打破。因为麦氏的统计数据显示:早在1500年之前,即大约1300年左右,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中国。
——据谢丰斋《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谈安格斯·麦迪森的“千年统计”》
阅读上述材料,请围绕“中西方经济差距”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概括准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中外关联。)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朱熹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据《吕氏春秋》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天无兽。”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代《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大山林及雍(壅)堤水”的禁令:明朝时虞衡(主管环保的官员)的职责是“冬春之交,置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异同。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朱熹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据《吕氏春秋》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天无兽。”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代《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大山林及雍(壅)堤水”的禁令:明朝时虞衡(主管环保的官员)的职责是“冬春之交,置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
——摘编自严火其《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议会在大规模环境调查,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的环保思想,并简析古代环保思想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异同。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3.单选题- (共17题)
5.
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 |
B.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 |
C.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 |
D.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
6.
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
B.家子身分与公民身分对立 |
C.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
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
7.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称,自《南京条约》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但在1898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又主动开放了30余个商埠,这说明了当时
A.晚清政府开始主动寻求中外合作 |
B.清政府意图借此分洋人之利 |
C.清政府希望以自由贸易求自强 |
D.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
8.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热潮,组建“禹贡学会”,“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的内容表明
A.政府抗战态度不明,疆域史地研究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 |
B.重视国史研究是史学界的传统 |
C.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 |
D.先进知识分子呼吁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9.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 承借人 | 贷款人 | 用途 |
1861.11 |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 上海外商 |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
1862.6 | 苏松太道吴煦 | 英商怡和洋行 | “常胜军”饷银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外商 | 部分湘军军饷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美商洋行 |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
10.
1910年,我国的股票风潮引发一次金融危机,之后稍有缓和。1911年10月之后,传统金融机构票号和钱庄再次大规模倒闭;新式金融机构银行,如上海的信成、四明,浙江的三大商办银行,因在挤兑风潮中难以支撑而宣告停兑。这表明
A.暴力革命带来了金融动荡 |
B.官僚资本阻碍民族资产的发展 |
C.传统票号已经不适应时代 |
D.民国政府面临稳定财经的重任 |
12.
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陈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6月,中共中央对草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据此可得出
A.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实践进展快 |
B.一五计划时期存在冒进的倾向 |
C.中共中央对一五计划较为慎重 |
D.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形成 |
13.
下图漫画描绘的是我国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该漫画反映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B.经济全球化趋势受到阻碍 |
C.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
D.一带一路局限于经济交流 |
14.
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最可能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
B.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
C.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
D.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
15.
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A.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
B.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 |
C.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
16.
“在美国,一个生机勃勃的、独立的软件销售业的出现,离不开联邦政府投资建立的、受益于研究开发体系的研究和人事架构……发展了一种典型的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新观点、新产品不断涌现。”材料说明了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
B.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兴起 |
C.美国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
D.美国“新经济”模式出现 |
17.
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
18.
1979年2月,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下为部分与会代表的观点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代表① | “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动。” |
代表②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 |
代表③ | 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 |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
B.发展市场经济已是人心所向 |
C.“姓资”“姓社”问题得以厘清 |
D.全面系统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
19.
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
B.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
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
D.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
20.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说:“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听?”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 |
B.文学革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工具 |
C.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
D.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