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高三开学适应性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264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8

1.论述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经济史界,中西方古代经济比较一直是热门课题。中国史学界有一种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大约1500年以前,“东方先进,西方落后”;中国古代经济水平是高于西欧的;西欧的发展超越中国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无论如何不会早于1500年即西欧开始发生社会转型之际;在西欧中世纪时期,中国传统农业一直占据着比较上的优势。但是,从麦迪森的“千年统计”看来,这个看法似乎要被打破。因为麦氏的统计数据显示:早在1500年之前,即大约1300年左右,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中国。

——据谢丰斋《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谈安格斯·麦迪森的“千年统计”》

阅读上述材料,请围绕“中西方经济差距”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概括准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中外关联。)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朱熹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据《吕氏春秋》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天无兽。”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代《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大山林及雍(壅)堤水”的禁令:明朝时虞衡(主管环保的官员)的职责是“冬春之交,置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

——摘编自严火其《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议会在大规模环境调查,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的环保思想,并简析古代环保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异同。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3.单选题(共17题)

5.
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
B.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
C.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
D.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6.
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B.家子身分与公民身分对立
C.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7.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称,自《南京条约》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但在1898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又主动开放了30余个商埠,这说明了当时
A.晚清政府开始主动寻求中外合作
B.清政府意图借此分洋人之利
C.清政府希望以自由贸易求自强
D.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8.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热潮,组建“禹贡学会”,“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的内容表明
A.政府抗战态度不明,疆域史地研究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
B.重视国史研究是史学界的传统
C.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
D.先进知识分子呼吁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9.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承借人
贷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10.
1910年,我国的股票风潮引发一次金融危机,之后稍有缓和。1911年10月之后,传统金融机构票号和钱庄再次大规模倒闭;新式金融机构银行,如上海的信成、四明,浙江的三大商办银行,因在挤兑风潮中难以支撑而宣告停兑。这表明
A.暴力革命带来了金融动荡
B.官僚资本阻碍民族资产的发展
C.传统票号已经不适应时代
D.民国政府面临稳定财经的重任
11.
1865年,总理衙门致函***衙门反对发展电线电报业
12.
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陈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6月,中共中央对草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据此可得出
A.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实践进展快
B.一五计划时期存在冒进的倾向
C.中共中央对一五计划较为慎重
D.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形成
13.
下图漫画描绘的是我国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该漫画反映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经济全球化趋势受到阻碍
C.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D.一带一路局限于经济交流
14.
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最可能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B.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C.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15.
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A.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
C.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16.
“在美国,一个生机勃勃的、独立的软件销售业的出现,离不开联邦政府投资建立的、受益于研究开发体系的研究和人事架构……发展了一种典型的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新观点、新产品不断涌现。”材料说明了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B.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兴起
C.美国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D.美国“新经济”模式出现
17.
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8.
1979年2月,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下为部分与会代表的观点 
代表①
“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动。”
代表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
代表③
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发展市场经济已是人心所向
C.“姓资”“姓社”问题得以厘清
D.全面系统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19.
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20.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说:“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听?”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
B.文学革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工具
C.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D.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1.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