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对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成为人类理性关注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两个伟大主题。……文艺复兴的艺术充分反映了自然世界中的数学比例和关系,加强了科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实际效用的信念。……人文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关切是纠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对古典文献的错误注释,他们需要在同一论著的不同版本之间做出甄别,而甄别的理性根据常常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来获得的。
材料二 系统论述三大定律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革命性的科学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反响推动和影响了整个欧洲特别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甚至能推翻一些建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念,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律之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知识的领悟并不以信仰为前提,相反,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确道路。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获得革命性的进展。科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和作用。(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浑然不知极尽浮华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发展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的关怀,人类的发展就缺少一种长远的眼光,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关系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种影响……将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结合以上材料,如何正确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材料一 “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两个伟大主题。……文艺复兴的艺术充分反映了自然世界中的数学比例和关系,加强了科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实际效用的信念。……人文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关切是纠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对古典文献的错误注释,他们需要在同一论著的不同版本之间做出甄别,而甄别的理性根据常常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来获得的。
——郝苑《从“人的发现”到“世界的发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中“世界的发现”的主要表现。据此,指出“世界的发现”的影响。材料二 系统论述三大定律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革命性的科学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反响推动和影响了整个欧洲特别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甚至能推翻一些建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念,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律之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知识的领悟并不以信仰为前提,相反,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确道路。
——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牛顿的成就推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材料三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获得革命性的进展。科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和作用。(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浑然不知极尽浮华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发展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的关怀,人类的发展就缺少一种长远的眼光,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关系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种影响……将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李道志《科学素养建设:科学与人文相融共生》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0世纪自然科学获得的革命性进展。材料三认为现代社会发展出现了什么危机?(4)结合以上材料,如何正确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5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1.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麻生《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 1958-1978年城市化畸形发展时期。首先是1958-1960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具有过度城市化的特征;其次是1961-1965年,城镇人口比重由1960年的19.75%下降到1965年的17.98%,平均每年下降0.35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历史的倒退;最后是1966-1977年,城镇人口比重由1965年的17.98%下降到1977年的17.55%,城市化进程再次出现倒退。
——摘编自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58-1978年我国城市化“畸形发展”的因素。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5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1.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麻生《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 1958-1978年城市化畸形发展时期。首先是1958-1960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具有过度城市化的特征;其次是1961-1965年,城镇人口比重由1960年的19.75%下降到1965年的17.98%,平均每年下降0.35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历史的倒退;最后是1966-1977年,城镇人口比重由1965年的17.98%下降到1977年的17.55%,城市化进程再次出现倒退。
——摘编自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1984年 | 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
1985年 | 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
1990年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2013年 | 上海自贸区成立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58-1978年我国城市化“畸形发展”的因素。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2.单选题- (共33题)
3.
小明在研究性学习时用到《全球通史》一段记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据此可知,他研究学习的主题是
A.开辟新航路 |
B.工业革命 |
C.第二次工业革命 |
D.世贸组织成立 |
4.
下图是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反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
C.体现传统安土重迁观念发生变化 |
D.说明传统宗法观念最终瓦解 |
5.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
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 B.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
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 | 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
6.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B.采取计划和市场互相结合 |
C.市场经济的决定作用 |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7.
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所依据的理念是
A.社会契约 | B.天赋人权 | C.君权民授 | D.主权在民 |
8.
2016年,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最开始的1分12秒就成交了10亿元,11日24时,全天交易额超1207亿,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我国司法机关也对消费者进行网购提醒(如图)。以上材料不能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A.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步伐 |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C.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
D.是利弊共存的双刃剑 |
9.
《全球通史》中曾引用过一句名言说明近代某种科学理论:“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这一科学理论
A.科学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
B.有力地冲击了神学创世学说 |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
D.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坚实基础 |
10.
萧功秦教授认为,邓小平模式的形成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路径障碍是指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
B.改革开放是试错反弹的具体表现 |
C.修正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调整的成果 |
11.
启蒙运动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的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关于这位思想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
B.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C.他指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
D.他认为人民有权推翻违反民意的统治者 |
12.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
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
C.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
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13.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这表明卢梭认为
A.权利转让体现了个体自由 |
B.社会应提倡生而自由精神 |
C.社会应由自由的个体组成 |
D.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 |
14.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分权制衡思想 |
B.人人平等主张 |
C.人民主权思想 |
D.人非工具思想 |
18.
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A.文艺复兴努力构建理性社会 |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
C.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
D.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
19.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
B.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
D.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
2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有关“游士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
B.出现繁荣的夜市和草市 |
C.徽汉合流逐渐形成京剧 |
D.形成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
21.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该材料说明
A.雕版印刷术应用范围扩大 |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
C.官营雕版印刷业技艺高超 |
D.雕版印刷进入了黄金时代 |
23.
《科学的旅程》介绍某一理论:“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就好像每个大物体都置于一块大橡胶的表面……引力的‘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而是来自空间形状本身”。这一理论
A.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 |
B.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C.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的不足 |
D.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
24.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
25.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
26.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
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
27.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
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
28.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
29.
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A.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
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
C.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
D.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
30.
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其目的是
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 |
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
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 |
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 |
31.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A.实业救国 | B.崇尚科学 |
C.政治共和 | D.民族独立 |
32.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分析清朝学术史时曾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并总结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其中“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是指
A.批判传统理学的进步思想 |
B.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明 |
C.探索制度变革的社会思潮 |
D.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 |
33.
清末《筹洋刍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的主张,与此书作者思想最接近的是
A.林则徐、魏源 |
B.曾国藩、李鸿章 |
C.王韬、郑观应 |
D.康有为、梁启超 |
34.
现代新儒家贺麟先生说:“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呈露出来”。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有助于把握儒学的根本精神 |
B.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C.启发了多数国民的自觉意识 |
D.全面否定了落后的儒家思想 |
35.
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
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 |
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 |
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