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科,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乘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乘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共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政治策略对德国政治发展的这种独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所谓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策略,是指统治阶级在历史发展潮流和革命“威胁”面前,能够“先发制人”,主动顺应历史朝流和满足某些“革命”要求,进而达到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
材料 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政治策略对德国政治发展的这种独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所谓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策略,是指统治阶级在历史发展潮流和革命“威胁”面前,能够“先发制人”,主动顺应历史朝流和满足某些“革命”要求,进而达到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解读材料,结合世界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2题)
3.
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制度自信 |
B.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
C.直接民主 |
D.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
4.
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 |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
C.彰显了契约精神 |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
5.
下面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据此分析可知
1832年 | 改革法案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 |
1911年 | 通过法案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 |
1949年 | 颁布的法律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 |
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
B.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 |
C.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 |
D.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 |
6.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
B.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
C.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
D.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
7.
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的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这表明当时法国
A.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 |
B.践行孟德斯鸠主张 |
C.出现议会专制的倾向 |
D.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
8.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追究政府国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这一做法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
B.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 |
C.加强了国王对上院的控制 |
D.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9.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
10.
《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工具 |
D.西装成为社会主流的服饰 |
11.
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协会是工农苏维埃政权 |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由此开辟 |
C.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
D.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当家作主 |
12.
1942年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美、英做法意在
A.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
B.激发中国抗日热情 |
C.调解国共两党矛盾 |
D.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
13.
著名学者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A.使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B.激发了民众参与爱国运动 |
C.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 |
D.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14.
1910年9月,资政院正式成立。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根据资政院院章,资政院总裁出自钦定,清廷视之为控制资政院的工具。资政院第一任总裁溥伦,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因政务问题发生争论。以上材料
A.体现“分权与制衡”的色彩 |
B.表明资政院是最高决策机构 |
C.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
D.加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分歧 |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
16.
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
17.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
18.
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
19.
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即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的
A.暴力革命斗争方式 |
B.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
C.普选建立政权方式 |
D.新型政府运行机制 |
2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实践
A.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 |
B.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
C.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 |
D.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
21.
如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据此可知
时间 | 工人组织 | 概况 |
1851年 |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
1860年 | 英国“工会委员会” |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
1863年 |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
1863年 |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
1864年 |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
据此可知
A.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
B.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
C.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
D.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
22.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
23.
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 |
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 |
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
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