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摘编自凌平《人类运动休闲发展历程的回溯》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人类运动休闲活动”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区别,一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工商业拉动,不是自然增加和政治、军事性移民的结果;二是要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整体转型,绝非城市人口数量的机械增长和城市空间的简单扩张。基于此,可以认定近代中国并不具备现代城市化的基本条件。于是,外部力量充当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推手,中国早期现代城市化和城市早期现代化开始艰难启动。
不到第二次的
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复杂交织时期的现代中国城市化重视发展质量,对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经济迅速发展使能源、原料价格极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材料一 现代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区别,一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工商业拉动,不是自然增加和政治、军事性移民的结果;二是要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整体转型,绝非城市人口数量的机械增长和城市空间的简单扩张。基于此,可以认定近代中国并不具备现代城市化的基本条件。于是,外部力量充当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推手,中国早期现代城市化和城市早期现代化开始艰难启动。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材料二 全球的城市化已经历了三次浪潮:欧洲城市化、美国城市化、拉美与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城市化。其中,现代中国城市化靠本国人口的流动推进,外来移民数量极少,人口总规模达到6—8亿,远超世界前两次城市化。预计耗时40年左右,仅相当于第一次的

——据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缺乏现代城市化条件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3.单选题- (共28题)
3.
***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材料所述“新纪元”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成为现实 |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瓦解 |
C.第一次实现了共产主义 |
D.苏联正式建成社会主义 |
5.
邓小平曾经说“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恐怖主义的威胁 |
B.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
C.世界经济多极化 |
D.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
7.
在菲律宾的马克塔岛,有一块关于航海家麦哲伦的双面碑。碑文正面记载着“当地人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麦哲伦”;碑文背面记载着“麦哲伦的船队于1522年返抵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据此可知,麦哲伦船队的行为
A.开启亚太殖民主义罪恶先例 |
B.将菲律宾最终沦为殖民地 |
C.具有破坏与进步的双重影响 |
D.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
8.
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一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作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
A.导致西方彻底征服东方 |
B.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
C.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
D.引发东西文明完全融合 |
9.
“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主要是因为
A.没有关注农业 |
B.后期的改革引起苏联瓦解 |
C.忽视发展工业 |
D.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
10.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兴。”此次币制改革的外部诱因是
A.国共矛盾日益严重 |
B.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
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
D.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
11.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作者意在强调新政
A.消除了经济危机根源 |
B.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新模式 |
C.彻底缓和了社会矛盾 |
D.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12.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面临经济危机、越战以及美苏争霸不利局面等状况,但社会秩序仍保持相对的稳定。从政策方面看,主要有利因素可能是
A.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
B.自由放任体制激发潜力 |
C.知识经济的全面确立 |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
14.
斯大林模式作为苏联一直坚持的“治国良策”,在苏联黯然解体后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思考。在认识斯大林模式时,我们应该坚持
A.史学专著的观点 |
B.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
C.遵从俄国人民的愿望 |
D.依据现有思潮评价 |
15.
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一体化;进人新世纪,欧洲一体化不断倒退(英国脱欧、意大利准备脱欧公投)。导致这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B.美国奉行建立单极世界 |
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
D.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利益 |
16.
明朝中后期,世界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先后传入中国的美洲独有物种除土豆、辣椒等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
B.农业商品化发展 |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
D.朝贡体制的终结 |
17.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国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秦国
A.商品经济已经产生 |
B.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
C.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
D.农业生产最为发达 |
18.
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织工1034人,宋真宗咸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立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A.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 B.民营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
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
20.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
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
21.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
22.
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代表之一,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则购买土地,大兴土木。上述情况源于
A.传统礼教制度根深蒂固 | B.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
C.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 | D.经世致用思想渐成主流 |
23.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24.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
D.科技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作用 |
25.
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1500—1600年,小麦在英格兰价格上涨了425%,在法国涨了650%,在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
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
C.封建地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
26.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
27.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C、D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B.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
C.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28.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
B.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使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产地 |
D.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
29.
下面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 |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
C.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