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2题)
1.
法制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法制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法制改革的背景。
2.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材料三1945年,***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监州的设置针对什么问题,反映北宋什么政治趋向?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的核心思想,用建国初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史实加以印证。这些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的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
材料一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材料三1945年,***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监州的设置针对什么问题,反映北宋什么政治趋向?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的核心思想,用建国初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史实加以印证。这些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的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 (共14题)
4.
雅典的公民以政治为本,家庭、财富、亲朋、各社会团体,皆居其下。梭伦立法改革甚至规定不关心政治的人将丧失公民权。为了达到法定出席人数,雅典的公民就经常被警奴用浸过湿漆的鞭子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出
A.频繁政治活动导致公民厌恶 |
B.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平等 |
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
5.
(题文)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
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
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
6.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 B.推动国民大革命 |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
7.
1955年,有日本访华人员欲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他在回忆录中谈到:他与周恩来见面时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是因孙中山、蒋介石、***等的连续革命时,周恩来马上与之握手并说他对历史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该回忆录记载真实,那么
A.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
B.该历史解释带有主观性,故是错误的 |
C.两岸关系己结束敌对 |
D.周恩来的态度有促成国共合作的用意 |
8.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 |
B.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 |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
D.“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
9.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
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
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
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
10.
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指出:“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进行声明。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也不急于去解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A.冷战爆发影响中共决策 |
B.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了中国沿海 |
C.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 |
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
11.
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曾经在中国十分流行,但到1984年,邓小平说“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当今中国强调“和平崛起”,强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A.“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 |
B.强调只有先壮大国家实力,才能争取主动 |
C.二者都是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
D.中国承诺永远不会对周边弱国采取军事行动 |
12.
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 |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 |
C.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 |
D.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 |
13.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中国、美国、苏联 |
B.英国、美国、苏联 |
C.中国、苏联、美国 |
D.美国、中国、苏联 |
14.
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
B.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
C.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
D.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
15.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16.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
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
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