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冀州中学高一下期开学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161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6/4/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二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四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2)材料二反映出罗马法的哪些特点?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展的政治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关系的演变。并由此点明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模式。
(4)材料四说明三权分立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在18世纪后期,最能体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主张的是哪部宪法?想要了解孙中山关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精神,应该查阅他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受到除我们中国以外哪些国际力量的挑战和限制?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二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

2.单选题(共22题)

3.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的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
A. 权力制约 B. 公民意识 C. 平民政治 D. 法律至上
4.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5.
古罗马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D.是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工具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量刑程序不统一B.崇尚秩序和平衡
C.受习惯法伸缩性的影响D.平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7.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记载:“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指
A.启蒙运动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开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
8.
“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材料中的“其”指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美国的联邦政府
C.法国的1875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9.
右图是一幅有关当今美国政治体制的漫画。此漫画的寓意是( )
A.邦联政府是软弱无能政府B.权力制衡保障了民主自由
C.分权导致了部门间的矛盾D.美国政体是个丑陋的怪物
10.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此语意在讽刺美国(   )
A.各州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
B.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C.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D.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11.
“它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天朝田亩制度》 B. 《海国图志》
C. 《资政新篇》 D. 《孔子改制考》
12.
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获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下列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原因不包括
A.军情紧急,无暇顾及B.读书和农民战争没有必然联系
C.太平天国将领排斥西方文明D.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13.
美国学者本杰明.杨认为,长征途中共产党完成了“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这里的“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是指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变,它应是完成于下列哪一次会议?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
1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最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集中程度和组织程度高
B.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组织程度高
C.无产阶级深受双重压迫
D.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政党
15.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他指的是
A.苏联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
B.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
C.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D.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16.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7.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的核心内容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
新中国成立后的某部法律文件指出“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该法律文件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同盟解体
B.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20.
美国学者霍尔德里奇《1945年以来美中关系正常化》中说:“尽管1969年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还没有完全定型,但构建美、苏、中三角关系的战略思想已经确立。”这段话反映出的国际形势是
A.美国利用中国来对抗苏联
B.美、苏、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准备与苏中结成战略同盟
21.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外交政策随着形势变化而呈现出的趋势是
A.控制-竞争一扶植B.控制一扶植-竞争
C.竞争-控制-扶植D.扶植一竞争-控制
22.
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
A.中产阶级B.工业资产阶级
C.工业无产阶级D.新贵族
23.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24.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一一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发生转型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