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4题)
1.
“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区域农业生产发达 |
B.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
C.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
D.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
2.
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
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
3.
西汉古村落遗址(位于辽阳三道壕)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
B.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
C.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
D.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
4.
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
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
5.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据此可知
A.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 |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
C.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 |
D.土地问题亟需解决 |
6.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推广精耕细作 |
B.推动社会转型 |
C.抑制土地兼并 |
D.改变地租形式 |
7.
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这说明宋代( )
A.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 | B.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 |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 D.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 |
8.
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
9.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
10.
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士柳家曾卖一婢女给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韩金吾家,后韩氏欲将此婢女卖于绢商为妻,婢女宁死不从。理由是“昔曾伏事柳家郎君,岂忍伏事卖绢郎也”。这体现了
A.传统的贱商观念 |
B.鲜明的反封建意识 |
C.等级制度的强化 |
D.理学对人性的桎梏 |
11.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
12.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 |
B.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
13.
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
B.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 |
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
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