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00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外近现代史上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
 

 

图一:攻打冬宫
图二:走上井冈山
 
(1)图一、图二两个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选择道路差异的根本原因。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悲观的情绪和错误的思想。一些同志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所建立的广大根据地经济、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又先后遭受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色政权岌岌可危。大革命失败后,***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人口占了当时人口的90%,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刘孝连《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

2.单选题(共46题)

2.
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A.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C.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D.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3.
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主要依据是,罗马法
A.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
B.保证了公民政治上的参政权
C.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4.
“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这一现象促使英国
A.颁布《权利法案》B.确立君主立宪制
C.形成责任制内阁D.进行议会改革
5.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B.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D.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
A.立法与司法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D.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7.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是指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8.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
9.
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石达开
D.曾国藩
10.
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A.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B.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11.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这里的“转变关头”是指(    )
A.抗日战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12.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对这三次“革命”的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制度的建立、异族统治被推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3.
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
B.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
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
D.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
14.
“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
16.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上征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左”倾错误
C.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
D.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17.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掀起瓜分狂潮
B.希望利益均沾
C.扩大资本输出
D.要求扩大市场
18.
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次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次社会运动应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9.
如图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
A.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殖民者的气焰
C.反映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D.其结果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20.
针对义和团运动的逐渐兴起,清朝军机大臣刚毅认为:“义民可恃,其术甚神,可以报仇雪耻。”其“报仇雪耻”主要是指
A.利用外国侵略者镇压义和团
B.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封建斗争
C.利用义和团抵制外国侵略者
D.利用义和团同外国讨价还价
21.
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2.
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类似法令
A.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
D.说明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
23.
1929年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来华访问时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赋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B.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D.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24.
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根本上表明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状态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共同抗战
25.
“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45年
26.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27.
“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8.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9.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30.
俄国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
A.生产力高度发展
B.武装暴动
C.无产阶级联合
D.欧洲一体化
31.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七月事件
32.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A.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33.
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
34.
(题文)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35.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B.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C.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D.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36.
***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
“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九二共识”的确定D.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38.
1958年之后,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明确规定票决方式。这表明我国
A.民主制度曲折发展
B.人大制度重新恢复
C.法律制度已经健全
D.依法治国理念确立
39.
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下图)反映出其
A.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
40.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纪念。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遭遇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害冲突
B.中美矛盾通过谈判已基本解决
C.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缩小
41.
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科学的是
A.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
B.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
C.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
42.
“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形象地概括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
43.
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了外交方向根本性转变
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
D.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的减弱
44.
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双边关系基本原则;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
A.与发展中国家结盟
B.努力拓展外交空间
C.消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影响
D.突破了西方国家封锁禁运
45.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46.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下列关于它的表述正确的是
A.理论到实践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
B.理想变现实的标志是法国巴黎公社
C.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
D.曲折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苏东剧变
4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对于办理中外交涉提出,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由捍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3.选择题(共1题)

48.小明和小华为了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小明在图甲中电路A、B、C三点各加一块电流表,并且连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实物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4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