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9年高三6月高考考前预测卷文综历史试题(一)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498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3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处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时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財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
2.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文化的一个根本差异,是中国人对实际的活动的兴趣,远在其对于纯粹活动兴趣之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哥麦其亚伦理学》和我国的《大学》、《中庸》来比,是极饶兴趣的事。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真理的观玩;至善的生活,是无所为而为地观玩真理的生活。《大学》所谓止于至善,则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摘编自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材料二:13世纪前后,正当灿烂的古希腊文明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权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时候;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程朱理学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一切与之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成了“异端邪说”,一切不遵守这些“教义”的人都成了“乱臣贼子”。此后,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学者永远失去了古代学者们曾经享受过的“思想自由”;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永远结束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进入了人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摘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它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不可忽视的国际背景。……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参照。新文化人开始想象不同于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启蒙规划的另外的现代性道路,如陈独秀所言:“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不可因袭十九世纪以上文明为止境。”(《一九一六年》)“吾人理想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以求夫最低限度之希望。”(《时局杂感》)对这个尚未形成的包含着“新理想”的“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中国人不是西方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摘编自季剑青《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圣贤关于“善”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程朱理学的本质区别并概述程朱理学造成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二十世纪的相关史实,论证“中国人不是西方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2.单选题(共7题)

3.
某学者认为: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由此表明
A. 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 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
C. 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 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
4.
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5.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学者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6.
《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 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 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7.
在新大陆的金根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达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根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網、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8.
19世纪初,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蓝袜”是一种文化沙龙,上层妇女伊丽莎白•蒙塔古被称为“蓝袜女王”世人评论说:“‘蓝袜’,这个词能使用下去,本身就宣告新女性的诞生。”这说明
A.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B.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
C.男女平等思想在英国迅速普及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发生了改变
9.
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