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出国班)期末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497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确定耕作时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
材料二 

材料三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们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外围到内核的渐进式道路。由外国内被的谢进式道略。1992—2002年是经济作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理论上破除了计划与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丰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基本框架。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苏俄(联)粮食产量不断上升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概述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时间,并指出是何模式。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当然,对于货币领袖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

——《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三 

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图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是如何觊觎货币领袖地位的?材料中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和观点,你赞同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摘自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二 二战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力量对世界市场整合的推动,另一方面体现在运输、通讯技术的革新,使物质与信息的流动可以跨越空间的障碍。

——摘编自林甦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述评》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吸收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和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风险。

——摘编自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动力。
(2)根据材料二,归纳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哪一国际组织?

2.单选题(共22题)

4.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这一做法有利于:
A.调整产业结构
B.增加财政收入
C.稳定社会秩序
D.缓和邻国关系
5.
1978年底,中国“逐步建立各项法规,对西方贸易和接触实行新的开放政策”,这场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它始于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6.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
A.外交政策B.文化政策C.民族政策D.经济政策
8.
1929年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危机期间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物价暴涨”
B.“各国友好”
C.“社会稳定”
D.“工作难找”
9.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居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在纺织等行业开始超过官营并成为主导是在
A.宋代中期
B.元代后期
C.明代中期
D.清朝
10.
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11.
“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山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这首歌谣反映了
A.“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B.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浪潮
C.“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动荡
D.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
12.
罗斯福新政突出的特点是
A.自由放任为主
B.重商主义
C.加强国家干预
D.计划经济
13.
下图是康熙帝命宫廷画师画的两幅图,据此判断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铁犁牛耕
D.刀耕火种
14.
据史料记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反映了当时
A.农耕经济衰退
B.坊市制度崩溃
C.土地兼并
D.经济重心南移
15.
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为15.8万吨,1957年达到535万吨。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A.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B.实施“一五”计划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
1979年,安徽来安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粮食增产37%,包干到组的生产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坚持原来生产体制的队减产6.7%。这反映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人民公社被取消
17.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强攻的办法”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十月革命
18.
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以保障纸币流通职能。我国最早的纸市是
A.五铢钱B.铁钱C.飞钱D.交子
19.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材料表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外因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发展工商业
C.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心理D.外来殖民势力的侵扰
20.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21.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发现几种起绒锦,其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这反映出汉代
A.瓷器技术成熟
B.冶金工艺先进
C.纺织技术发达
D.酿造工艺领先
22.
1492年,率领船队到达美洲的欧洲航海家是
A.哥伦布B.达·迦马C.迪亚土D.麦哲伦
23.
1911年,上海拥有丝厂48家,丝车13738台;1914年增为56家,丝车14424台;1917年猛增为70家,丝车18386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D.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24.
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为此,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25.
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力叉定不欢。”意思是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西餐流行于中国城乡
B.西方文化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C.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D.中国人普遍排斥西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