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特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
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特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
2.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霸权开始失能,其过程跌宕起伏,对国际关系产生了童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事记(部分)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
1968年,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
1968—1971年,美国先后发生六次美元危机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直接导致1974年尼克松总统辞职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又得到加强。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在冷战后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方面,在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所以,当今世界并不是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
——刘建飞《美国霸权失能与多极化趋势初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霸权加强的原因。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际格局特点。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事记(部分)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
1968年,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
1968—1971年,美国先后发生六次美元危机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直接导致1974年尼克松总统辞职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又得到加强。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在冷战后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方面,在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所以,当今世界并不是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
——刘建飞《美国霸权失能与多极化趋势初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霸权加强的原因。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际格局特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5.
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通过抽签,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议席,进入议事会没有出身和财产的限制,对他们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这表明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存在泛滥的危机 |
B.公民的参政权利与生俱来 |
C.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 |
D.公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 |
6.
雅典公民确是如我们所能想象的那样充分参与政治活动。每个人无论贫富,除了不能成为将军外都有机会去做任何事情。更引人注意的是,所有重要的政治决策要得到公民大会亦即参加会议的多数公民的同意。对材料评价准确的是:
A.雅典居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力 | B.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一切官职 |
C.雅典民主体现绝对平等与公正原则 | D.考虑欠周的感情色彩可能会影响决策 |
7.
《十二铜表法》禁止在城内埋葬尸体,其第10表第1条辞曰:“不得在市区内埋葬或焚化死者。”材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
B.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
C.注重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 |
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
9.
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人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
B.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
C.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
D.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
10.
《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 B.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
11.
洛克纳是纽约一位面包主,他起诉纽约州刚订下的“每月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的法律侵犯他的“合同自由”和私人财产权,最终在1905年最高法院判定他胜诉,纽约州的最长劳动时间法律经“司法审查”为“不合格”。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
B.最高法院实际上为农民阶级利益服务 |
C.本质上体现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维护 |
D.推动了美国社会专制化 |
12.
近代以来法国共和国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反映了
A.法兰西共和国之路历程一帆风顺 |
B.经济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 |
C.法兰西共和国之路历程非常艰难 |
D.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 |
13.
孟德斯鸠说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为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下面关于美国三大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总统否决过的法律,国会则无法再通过
B. 总统无需国会的批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C. 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D. 总统任命的法官需得到众议院确认
A. 凡是总统否决过的法律,国会则无法再通过
B. 总统无需国会的批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C. 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D. 总统任命的法官需得到众议院确认
14.
“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苏联人,1923年,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
A.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 |
B.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源 |
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
15.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作者评价的是
A.义和团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大革命 |
16.
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这样评价的根本原因是马
A.太平天国运动既没有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对反封建主义 |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
C.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
D.“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17.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
18.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
A.是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基础上做出的结论 |
B.中共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C.实际上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否定 |
D.强调农村与城市革命协调发展 |
19.
“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
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
20.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
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
21.
当代学者朱兆华认为:“(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
22.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 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A. 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23.
原新华社记者高粱曾回忆道:“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
A. 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成果
B. 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C. 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军事上的短暂停火
D. 加强了亚非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A. 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成果
B. 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C. 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军事上的短暂停火
D. 加强了亚非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24.
1990年11月21日,有34围参加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了被誉为“新欧洲”宣言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在“东方”认同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己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所有欧洲国家的共识。这表明
A.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 |
B.“新欧洲“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 |
C.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 |
D.冷战时代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