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周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478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2.单选题(共35题)

2.
下面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农村各阶层土地拥有情况表。这反映出当时该地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人均土地(单位:亩)
3.43
4.72
5.48
4.88
 
A.顺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调整了封建租佃关系
C.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革
D.优先保障中农的利益
3.
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这体现了国民政府
A.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
B.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
C.借助抗战改善自身国际形象
D.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
4.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5.
晚清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对立双方分别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双方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两份檄文都旨在反抗外来侵略
6.
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且英军只擅长海战不会陆战,预料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种认识根源于
A.对英贸易的优势
B.八旗军队的强悍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闭关自守的国策
7.
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8.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9.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10.
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1.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领袖罗家伦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就是20世纪的世界新潮,在此新潮冲击下,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中国迟早会被“世界的新潮卷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问题与主义之争最为突出
B.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C.探索救国道路有了新选择
D.知识分子否定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2.
1940年,中共提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1/3。”这一政策在当时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瓦解了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D.扩大了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
13.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
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
14.
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据此可以推知
A.清政府酝酿实行政治改革
B.君主立宪制是最适合中国的政体
C.证明当时沙俄与清政府同等落后
D.直接导致了俄国“二月革命”
15.
1941年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本文是以丰富的史料揭露了明末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由起义到进京推翻明朝专制统治,而后又败走出京而消亡的历史事实。此文于1944年3月在《新华日报》全文连载和在《解放日报》全文转载。此连载和转载旨在
A.鼓舞全民族抗日的士气
B.促进国民的思想解放
C.加强革命党的思想建设
D.为解放战争做思想动员
16.
据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一次调查显示:“一般妇女讲话非常漂亮,如‘找对象’,‘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不接受’等名词在谈话中时常流露。”这表明当时
A.国民革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B.抗战动员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C.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时代主流
D.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不断扩大
17.
1935年11月,西北“剿总”张学良指挥五个师兵力,对陕甘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兵分两路,在直罗镇击败东北军。直罗镇战役
A.发生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
B.是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回击
C.激化了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
D.对西安事变的爆发产生了影响
18.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外交临起于一战后。民众逐步参与过去为少数高官所垄断的外交事务,形成了声势前所未有的“国民外交”。这主要缘于
A.中国是战胜国列强放弃在华的权益
B.一战爆发给民众带来参与外交契机
C.民国建立后出现政治多元化的局面
D.新文化运动促进国民外交意识高涨
19.
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20.
1867年,针对西方在修约过程中的非分要求,李鸿章“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驻外公使曾纪泽利用西方“可随时修约”的规矩,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这反映出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国际环境利于外交斗争
C.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
D.对外交往增强主权观念
21.
1937年9月初,大同失陷,经蒙古、大同至内地的中苏交通运输线也即将被截断。1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10月起,他抽调骁勇善战的桂军及滇军加入上海战场。蒋介石此举意在
A.争取国际援助
B.配合敌后战场抗日
C.掌握战略主动
D.借机削弱地方军阀
22.
(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次当限制中国乏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该意图是
A.分而治之
B.以华制华
C.灭亡中国
D.瓜分中国
23.
如图展示了某一时期重要的战役,当时“敌以酒井旅团向怀来涿鹿,以铃木旅团向宣化前进,以本间旅团向大同前进,期会师于来源﹣﹣广灵﹣﹣大同之线。”对此“我师今晚以三个团集结于冉庄,准备配合侧击该敌,另以师直属队之一部及独立团出动于灵丘以北活动……”。此战役
A.开辟了敌后战场新局面
B.赢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D.显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4.
1942年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美、英做法意在
A.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B.激发中国抗日热情
C.调解国共两党矛盾
D.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25.
美国记者斯诺采访延安后写道:“1938年以来,日军已作了多次的消灭进攻,对着所有主要的游击根据地,首要目标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各种组织现在的作战次数约占沦陷区全部交战的五分之四。”据此可知,斯诺
A.强调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B.认为敌后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C.忽视了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D.肯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26.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这反映
①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②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
③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
④巩固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的措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7.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获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人将其列为“五九国耻”,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国耻纪念日。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B.袁世凯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二十一条”的危害前所未有
D.五四运动推动了爱国意识的觉醒
28.
1938年7月,***发表《论持久战》,“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指出了每个阶段的战争形式,为抗战胜利找到了行动的策略。”这部著作发表的背景是
①北平、天津、上海、南京陷落
②中共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③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胜利
④人民解放军挺近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9.
1910年9月,资政院正式成立。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根据资政院院章,资政院总裁出自钦定,清廷视之为控制资政院的工具。资政院第一任总裁溥伦,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因政务问题发生争论。以上材料
A.体现“分权与制衡”的色彩
B.表明资政院是最高决策机构
C.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D.加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分歧
30.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组织战地宣传队奔赴前线深入村村户户,召开宣传大会,公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广泛进行宣传鼓动。中共的举措
A.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1.
下表反映了1937年底至1939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与派往中国兵力的对比情况。这从侧面说明了
时间
日本陆军总兵力
派往中国兵力
占总兵力的比例
1937年底
24个师团
21个师团
88%
1938年底
34个师团
32个师团
94%
1939年底
41个师团
34个师团
83%
 
A.中国抗战的局面日益恶化
B.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
C.日本的陆军兵力已经枯竭
D.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显现
32.
自清末至1922年,孙中山及其追随者“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革命事业屡遭挫折,1923年孙中山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发表联合宣言,毅然决定采取联俄、容共的新政策,重新改组国民党。这一重大举措表明
A.国民党开始致力于动员民众参加革命
B.国民党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C.孙中山已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D.国共合作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33.
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34.
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画中字:“自治”、“立宪”、“教育”、“女学”、“讽画”),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A.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35.
1862年,清朝决定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
D.实现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36.
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期间,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谈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严重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凡是对这个问题有过较深研究的人,没有人会怀疑,吸鸦片恶习和鸦片交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这表明,清政府
A.以国际视野维护主权
B.以道德力量捍卫利益
C.以民族意识促进禁烟
D.以经济实力保障禁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