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1)结合材料一,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 总计(包) | 从广州出口 | 从上海出口 | ||
数量(包) | 百分比(%) | 数量(包) | 百分比(%) | ||
1943 | 1 787 | 1 787 | 100 | — | — |
1845 | 13 220 | 6 787 | 51.3 | 6 433 | 48.7 |
1846 | 18 746 | 3 554 | 19.0 | 15 192 | 81.0 |
1853 | 62 896 | 4 577 | 7.3 | 58 319 | 92.7 |
1856 | 79 196 | — | — | 79 196 | 100 |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1)结合材料一,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
——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依据材料概括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的三个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材料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
——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依据材料概括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的三个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单选题- (共9题)
3.
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C.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 |
D.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 |
4.
镇市是连接城市、乡村的贸易点。宋代,政府开始在镇市设置“监镇”,负责管理税收和维持治安。北宋神宗时期,全国镇市已达一千八百多个。据此可知宋代( )
A.城乡二元结构受到冲击 | B.镇市的经济地位日益显著 |
C.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强 | D.地方税收主要依赖于镇市 |
5.
16世纪末期,由于中国经济的规模以及消费市场集中于各级政治中心,无论中国人的描述还是外国人的描述,大城市给人的印象总是富庶的。下列说法与材料符合的是
A.大多数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团体 |
C.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 D.国内贸易有巨大突破 |
6.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①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7.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
8.
“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 |
B.宋代不重视商业发展 |
C.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出现了倒退 |
D.宋代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
9.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0.
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