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9题)
2.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
C.全面赞扬与肯定 |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
4.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较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
B.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
5.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先生回忆的这一情景发生于
A.民国初期 | B.国民政府前十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6.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
7.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与独立性 |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8.
2011年,德国和发证啊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