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稳派教育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438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朝廷支持曾国藩“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建议,以实现镇压太平军的近期目标,兼顾抵御外侮的考虑。在自强运动中,洋务派引进美国和欧洲的舰船与火器制造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开启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化。这些举措在围剿太平军方面取得成效,帮助清朝实现“安内”的目标。不过,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洋务派也意识到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但他们在全面发展科学方面,未取得明显进展。
——摘编自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材料二18世纪30年代之后,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热能通过蒸汽机被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19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有线电和无线电通信技术出现了,内燃机车得到了普遍使用,化学知识被有效地应用于工业生产。
——摘编自王鸿生主编《世界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科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西方科技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影响。

2.单选题(共9题)

2.
古代罗马的法学家发明了这样一条定则,即“奴隶不是人”,并把它载人《法学阶梯》之中。法学家盖乌斯和乌尔比安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奴隶即畜类,是“另一种家畜”。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
B.缺乏“人人平等”的理念
C.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
D.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
3.
1944年5月底到9月初,日本和国民党军队在长沙衡阳进行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是日本“一号作战”中交战时间最长、中国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最终日军战略目标达成。长衡会战及其结果主要表明,当时
A.日军在华持续推行攻势战略
B.国军仍然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正面战场抗战遭到严重挫折
D.国共两党相互配合有所削弱
4.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是“世界主义”的深刻体现。这里对“世界主义”含义最准确的理解是,美国
A.要求充当世界宪兵B.企图掌控全球生产
C.主导全球经济发展D.冷战战略面向全球
5.
在宋代,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 蜂业商品化程度最高 B. 下层民众负担较为沉重
C. 商业出现革命性剧变 D. 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6.
读《河北定县、高阳织永平均每家织业收入在全收入中的地位(1932年)表》

从表中数据可推知
A.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快B.农村家庭手工业呈现分散性
C.集约化生产在农村中产生D.地方政府农村扶贫成效初显
7.
1958年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上提出“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目标。这一目标
A.迅速地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
B.促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
C.具有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
D.表明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深远
8.
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将新文化的创造寄托与落实到了对人的伟大与尊严、人的价值与力量、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与世俗欲求的大力倡导上。这实际上是提倡
A.极端的个人主义
B.以人为中心理念
C.反对王权和神权
D.主权在民的主张
9.
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10.
明太祖曾指出:“圣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也认为:“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明太宗实录》)以下对史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之防”的记载有失公允
B.明史籍中关于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较为真实
C.两部实录均意识到中原民族与夷族并无区别
D.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仍需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