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前期的有识之士为应对此问题所做的努力。
(3)经济侵略和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高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二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制,故工细而价廉,且成功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率民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虽然在这一社会汇总,没有人负有任何义务,……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前期的有识之士为应对此问题所做的努力。
(3)经济侵略和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现实意义。
2.
阅读材料并网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1)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4)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0-15世纪 | 远洋航海技术 | 宋、元、明前期 |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
18-19世纪中叶 |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一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 清 | |
(1)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4)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单选题- (共9题)
3.
《罗马和罗马法》中指出:“被继承人死亡时,从家长权或夫权下解放出来的子女和妻子等,他们可以直接继承死者的遗产。”对这一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
B.罗马法保护公民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 |
C.罗马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
D.罗马法涉及家庭关系和财产继承等内容 |
4.
历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一—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乡村政权……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
B.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
C.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
D.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
5.
判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一般是由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最主要的论据是
A.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 |
B.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
C.采取了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手段 |
D.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 |
6.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时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
B.一届人大即将召开 |
C.《论十大关系》发表 |
D.“双百”方针开始实行 |
8.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
B.西方国家的侵略 |
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D.沉重的人口压力 |
9.
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桕继成立。以上的主张及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
B.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
D.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
10.
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B.克服“大跃进”运动的弊端 |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
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