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429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2/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约500年前,大多数帝国都很注重控制两种资源,即土地和人。在陆上,如果他们不能占领大片土地,就很难达到致富目的,因为贸易商会想办法对付他们。而在海上,他们的机会要多的多,只要能夺取有限的几个重要的港口。或者巡视有限的几条由风向、洋流和海峡决定的航线,他们就能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域内取得对一些商品贸易的控制。他们也可以殖民有限的几个沿海海上运输交通枢纽,生产和运输有利可图的商品。从16到18世纪,创建和扩大这种帝国的机遇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设计的船只部分借鉴了亚洲的技术;火炮和工事的改进;海图的作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必备的航海工具;经度测定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材料二 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它使煤矿工人挖得更深。随之,蒸汽泵促使人们思考蒸汽推动技术的更广泛运用。而且英国在开发大西洋方面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英国牢牢的控制住大西洋两岸的殖民地经济,贸易养肥了英国船主和商人。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剩余的农产品喂饱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印度群岛的某些利润用于英国农业改良或投资与道路运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一、二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帝国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帝国崛起的原因。

2.单选题(共20题)

2.
富人抗议说,梭伦的措施就是赤裸裸的非法没收;激进分子则抱怨说,梭伦没有重新分配土地。但是人们都一致同意,梭伦的改革将雅典从革命中拯救了出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富人”指的是通过海外贸易获得财富的工商业奴隶主
B.梭伦用中庸之道的变法化解了暴力革命
C.梭伦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此确立
D.土地问题是梭伦改革的核心问题
3.
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
B.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C.立法形式多元
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4.
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5.
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
A.缩小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是对1787年宪法的有效补充
C.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D.标志着美国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6.
“……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7.
“它(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该话语描述的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8.
1927年1月,***回到韶山,他发现此时的农村已经大不一样了,祠堂成了农民协会的会址,韶山成了农民的天下,而且妇女也来开会了。造成农村情况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
B.大革命发展推动农民运动高涨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成功探索
D.平均地权全面实施缓和了矛盾
9.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10.
1959年,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成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确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早已无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当时
A.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C.蒋介石欲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中美关系已经出现重大转折
1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12.
美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调整。在尼克松看来,缓和并非结束冷战,结束美苏敌对状态,缓和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由此看来,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当时
A.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美国霸主地位的瓦解
13.
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B.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D.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14.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又被赋予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职权;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儒家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城隍信仰内涵随时代发展而拓展
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15.
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
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
D.商业超越农业成为主导
16.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
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C.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17.
1981年,《芜湖日报》发表了芜湖市个体商户年广久炒卖瓜子发家致富的报道——《货真价实的傻子瓜子》,社会上流行起顺口溜“傻子瓜子呆子报,呆子报道傻子笑,四项原则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这突出反映当时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单一的公有制得到了突破
C.经济体制改革亟须深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18.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B.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C.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19.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的运动,是少数学者与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是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会小很多。”该观点
A.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B.全面分析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C.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20.
***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1.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阐释: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些阐释共同强调
A.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
B.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
C.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
D.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