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420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会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社会在行政监督的差异和原因。
2.
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2.单选题(共19题)

3.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就城邦事务进行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职;发生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B.限制了雅典人的自由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以法律规范公民参政
4.
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A.剥夺了贵族权力
B.保护奴隶利益
C.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5.
有学者指出:“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的蓬勃发展早在罗马统治扩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它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这说明
A.罗马法是由航海家和商人们制定的法律
B.罗马法是在商业繁荣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法律
C.调节商品经济关系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
D.罗马法以保护商品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
6.
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B.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D.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7.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 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 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8.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从此代议制政府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9.
“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英国议会的聪明之处在于:只要权力在议会,保留个国王未尝不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国
A.首相由选民选举产生
B.国王是国家的象征
C.内阁成员对国王负责
D.议会只限制首相
10.
2012年12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打破了231年的惯例,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参加内阁会议但并没有发言。女王没有发言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名存实亡
B.宪法规定国家元首不能干政
C.女王对政治不感兴趣
D.英国女王不懂政治事务
11.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一直是以中国为核心,导致这一局面发生根本改变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A.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13.
从《南京条件》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14.
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A.革命首创精神B.团结无畏精神C.英勇战斗精神D.高尚乐观精神
15.
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短短八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16.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7.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18.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与西方国家广泛建交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2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八十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
A.折射出中国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
B.表明中国对两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标志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
21.
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骋……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虽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其主要观点是
A.历史想象必须依托历史事实
B.历史过程离不开历史想象
C.历史事实必须经由历史想象展现
D.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可纵横联系

3.选择题(共1题)

22.“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种记载最早可能出现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