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420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同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有力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夏朝出现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向贵族子弟传授军事、卜筮等方面的技能,具有很强的职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治职能日益突显,政治道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腐朽观念的传播,劳动者地位降低,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不被人重视。但医学、算学、天文、艺术等职业教育,受到统治者重视,先后被列入官学课程,并创立了相应的专科学校。《国语》记载:“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父子兄弟间的传承。
——摘编自陈名树《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
材料二 近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孕育于17世纪末,主要有两类职业教育机构。一类脱胎于教会举办的慈善学校,……主要面向贫民进行宗教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基本读写、工业、家庭服务等简单劳动技能,兼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职能,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另一类是19世纪初出现的技工讲习所,它一般由知名人士和工人协会举办,面向工人传授简单的现代生产技术原理和技能。
——摘编自饶贵生等《近现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变化情况及其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19世纪后期,严复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材料二 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进化论”适用对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误读”、“误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证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东西方再造文明,方法都是积极汲取古今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继承了旧文明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一种崭新的文明。
——徐坚《文明的再造与复兴》
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再造与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相关中外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共23题)

4.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5.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D.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6.
公元前五世纪末的雅典出现这样的情况,论及美德会招致这样的回答,“一切都基于你对美德的定义”——没有人知道美德的真正含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误用和滥用
B.智者学派对个体价值的过分追求
C.雅典经济繁荣导致道德水准下降
D.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
7.
“沙龙”一词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房间”,后来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时事的社交场所。17世纪出现于法国,主要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提供场所,18世纪则开始趋向哲学性质,法国沙龙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成为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重要场所。18世纪法国沙龙的盛行
A.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B.体现了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C.反映了贵族势力日趋走向没落
D.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8.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伏尔泰
B.卢梭
C.孟德斯鸠
D.达尔文
9.
14-16世纪罗马经历了约40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富丽堂皇的包装,还有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甚至有诸多教皇是由人文才能而登上权力巔峰。这反映出
A.人权至上思想占据主流
B.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社会观念
C.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宗教
D.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宗教改造
10.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11.
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A.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
B.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C.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
D.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
12.
下图所示是北宋苏轼的行书代表作《寒食帖》,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书的五言诗作。全贴字字间断,但在笔意上字字相连,“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使转之中”,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据此可推知
A.宋代文化政策高压专制
B.宋代书法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
C.宋代书法崇尚有意无法
D.行书是宋代最盛行的书法类别
13.
南宋绍熙年间,四川眉州人程舍人,刻印了王称所著的《东都事略》,在目录页上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这说明当时
A.书商版权意识明显
B.活字印刷得到推广
C.民间文化市场繁荣
D.通俗文学作品普及
14.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15.
拉马克曾经以长颈鹿作为例子来说明他的生物进化理论。长颈鹿的发展演化进程,主要证实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哪一观点
A.生物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B.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内部的竞争
C.微小的有利变异逐步积累为显著变异
D.生物必须与其它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
16.
古代学者依靠直观感受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种种猜测,近代以来的科学依靠实验来检测和发展科学理论,利用这一方法,最先成熟和完善的近代自然科学核心理论体系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普朗克量子论
17.
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新文化运动后期改变了性质和方向
D.知识阶层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8.
严复对韩愈的君主专制论和尊君论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君主和人民之间是基于“通功易事”的原则而确立的一种契约关系,“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斯民也,天下之真主也”,“君也,臣也,兵也,皆缘卫民之事而后有也”。严复这一思想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用西方民主思想否定传统民本思想
C.凸显了近代宪政政治的精髓
D.用民权代替君权从而建立民主共和制
19.
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这表明文祥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
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
2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表明新中国建设已摆脱了苏联模式
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1.
有人在日记中写道:“邓小平就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者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其描述评价的是邓小平
A.提出“三个面向”
B.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C.发表“南方谈话”
D.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22.
“如果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的资本发达,也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这反映出孙中山
A.实行平均分配的思想
B.消灭私人资本的思想
C.发展国家资本的思想
D.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
23.
1970年4月,《参考消息》上刊登的一封贺电:“……打破了苏美这样的超级大国垄断……空间科学技术的神话。伟大的中国人民掌握的新知识将把人类从这些超级大国制造的恐惧情绪中解放出来。”此贺电肯定的是中国
A.载人航天技术工程启动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不同于美苏的独立外交
24.
下表1953年初、1957年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情况统计(单位:种)

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我国
A.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B.高校专业设置合理
C.工科地位得到加强
D.重理轻文局面形成
25.
历史理论名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这段话反映出作者的认识倾向为
A.文字史料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文字史料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相
26.
1920年初,陈独秀在武汉发表演说,指出必须“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的苦、有产的安享”;“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用,应归为社会的共产”。这可直接佐证当时
A.封建礼教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B.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改造问题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