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419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14.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今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起,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国际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基本准则。工业革命以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倡导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再到分散化发展的变化趋势。

——摘编自王嘉《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探索》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国际贸易主要倡导国的三种变化趋势,任选一种分析其出现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单选题(共13题)

3.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4.
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5.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6.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7.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作用
8.
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1500—1600年,小麦在英格兰价格上涨了425%,在法国涨了650%,在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地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9.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10.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C、D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C.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1.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产地
D.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12.
下面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C.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13.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4.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施行的生产队在全省占比85.4%。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这说明
A.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15.
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采,传代无穷。”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