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高考联考模拟试题分项版专题17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4179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6/8/4

1.材料分析题(共10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遗产研究专家罗哲文说:“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热爱、保护它们的责任,没有漠视、破坏它们的半点理由。”
——《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从远处眺望,卫城建筑群宏伟壮观;建筑群体重点突出,巴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宏伟壮观,其他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由于各个建筑体量大小对比恰当,造型处理恰到好处,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达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组成统一和谐的效果。加上在建筑布局的安排上巧妙地利用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最佳透视的角度,这样观察者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都可以看到较为丰富完美的建筑的艺术形象。
材料三:(如图)建立于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斗兽场坐落在埃斯奎利尼山上,是罗马的标志性建筑。……罗马斗兽场气势非凡,就其规模和科学合理的设计,足以与现代的体育场相比。尽管经历了世事沧桑,斗兽场留下的是一个残存的遗址,但我们仍然能从这片遗址上看到当年斗兽场的繁华,感受到两千年以来保护这片遗址的艰辛和良苦用心。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罗马》

材料四: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贝尔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半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贝尔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2)根据材料二,概况雅典卫城的建筑特点。建筑此城的宗教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大斗兽场是如何把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教堂外观最显著的部分是什么?设计者是谁?根据材料四分析彼得大教堂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
2.
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认真阅读材料,完成第一部分的问答题,再根据要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材料一: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17世纪末殖民地人口不过25万人,到美国独立的前夕已经增加到250万人。
——引自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上)第57页
材料三:欧洲人到美洲后,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
——引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材料四: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万历年间在菲律宾的华侨仅福建一省就有数万。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康熙年间实行海禁,移民遂暂时中断。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09年间,中国移居海外的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资料王恩永《人地文化》
材料五:开埠之初,包括租界在内的整个上海县的人口不足25万,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只有26名,但到1942年上海市的人口已经高达392万,外国侨民更达到15万。至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人口又增加到554万,外国侨民也还有28000人。其中非本地籍人口有471万,占总人口的85%,即使排除临时难民的因素,迁入上海的移民及其后裔也肯定超过400万。
——引自葛剑雄“创造人和—新旧上海移民的比较”,载《上海人》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谁?属于什么人种?
(2)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4种人口迁移的原因?并按照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3)归纳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4)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内人口的迁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何在?
第二部分:以人口迁移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意: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泛泛而谈;结合所给材料,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布拉曼特借鉴了布鲁内列斯奇的大穹顶,但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不仅在造型上更有表现力,同时也在教堂室内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比之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空间更胜一筹。其室内空间既有几个不同的区间,又宛转流通,统领在中心的主穹顶之下,整体性非常之好,其设计更富有想象力。……如果非要找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形象的话,穹顶可以是一个答案,尽管穹顶这一形式并非诞生于这一时期。
文艺复兴的“复兴”意味着一种谦卑的姿态,但这绝不意味着那时的人们没有雄心。“复兴”不是复古,而是通过对古代精神的研究和理解,恢复一种价值观,并用这一价值观创造可以比肩古人的建筑,最终实现超越。

——方晓风《完美的穹顶——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创新路径》

(1)布鲁内列斯奇和布拉曼特分别为哪两大建筑设计了穹顶?根据材料,概括布拉曼特设计的穹顶的特点。
(2)为什么说“穹顶这一形式并非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4.
[探索历史的奥秘]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
5.
   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6.
(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大津巴布韦遗址和穆塔帕王国都属于津巴布韦文明,它们是非洲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
——吕贝克·斯特夫《废墟的真相》
材料二  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纪录片《所罗门王的宝藏》剧情介绍
材料三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秀娥、张翅《世界遗产悬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本特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对非洲文明的认识有何错误倾向?(3分)
(2)材料二中麦克维尔的考古结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罗曼史”的含义。(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经存在辉煌的文明。综合以上考古结论,谈谈我们对古代文明应持有的正确态度。(4分)
7.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41年冬,虽然约150万犹太人已被枪决,纳粹分子仍感到这一缓慢笨重方式的效率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并且他们发现这对士兵的士气也不好.有组织杀害的机构化建立在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并在专门为此目的设计的特殊装置里完成.它将行刑者同受害者的距离拉大——这是一场如此大规模灭绝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优势.这一大规模官僚及工业化屠杀世界的“首府”是奥斯维辛.

——摘自巴尔纳维《世界犹太人历史》

材料二纳粹屠犹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起暴虐的屠杀行径.从本质上说,这一由纳粹德国实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尽管中国远离欧洲,但对纳粹屠犹事件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关注.纳粹屠犹研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可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摘编自徐新《纳粹屠犹研究在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背景,指出纳粹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目的.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粹屠犹和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罪恶实质,深入思考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罪行的警示意义.
8.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纪念奥斯维辛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真相,见证被人道灾难所扭曲的人性,更在于修复奥斯维辛之后的人类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威塞尔的作品《夜》中关于人性之恶的刻画冷静得近乎冷酷,……囚徒之间为了生存资源的殊死争夺;囚徒领班因为相比其他的囚徒拥有可怜的权力,就可能对后者横加暴虐,在受害者的苦苦哀求中获得一丝优越感;……父亲病死的那一刻,因为恐惧看守的棍棒,他没敢给父亲最后的安慰。
——吴蕙仪《在奥斯威辛之后我们怎样生活——奥斯威辛幸存者埃利·威塞尔》
材料二 令人惊讶的是,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国家级博物馆,在其战后60多年建馆史上,从未新建一处新馆,其展厅就设在集中营的囚室内,……工作人员用高倍显微镜,从营员的皮鞋(文物)中找出如芝麻粒大小的各种虫子,钉在大头针上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理办法,还将成堆的僵硬变形的皮鞋进行软化和着色处理,修旧如旧。
——朱成山《原样原貌的奥斯维辛遗址保护》
材料三 意大利作家莱维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大屠戮记忆的建构理念和书写方式是犹太思维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他强调“不要把对大屠杀的反思‘降格’为专属犹太人的生存、道德或宗教问涉及对整个现代性工程本身的反思,从而把避免欧洲犹太人遭受的悲剧再次发生当成我们必须承担的普遍责任。”
——黄文凯、王晓燕《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文学书写》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扭曲的人性”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奥斯维辛遗址保护的基本原则。材料二与材料三在纪念奥斯维辛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3)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合理化建议。
9.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
10.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
材料一:以下是几组描写长城的文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邓小平
材料二:辛报讯 “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万里长城,如今可辨认的墙体只剩下不到1/3,还有1/3的部分是由石头堆和土堆组成的城墙遗址,另外1/3还多的部分已经完全消失。”昨天下午,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眺望着远处的八达岭长城沉痛地对本报记者说。  
——摘自《历史风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修筑“新的长城”。(5分)
(2)有人认为长城是“闭关锁国”限制发展的产物,有人认为长城是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你认为呢,简述理由。(5分)就长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环境保护提出若干条建议。(2分)

2.单选题(共2题)

11.
在下列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 兼具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B.希腊神庙
C.《吉尔枷美什》D.十二铜表法
12.
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成立的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日常工作的机构是
A.世界遗产委员会
B.世界遗产中心
C.世界遗产保护处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选择题(共2题)

1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0道)

    单选题:(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