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社会转型最主要地表现在使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过程中。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材料三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如下图),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例,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材料一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社会转型最主要地表现在使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过程中。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12年11月) |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30年11月) |
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以期普及。 | 征求工商意见,厘订工商法规。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材料三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如下图),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例,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3.单选题- (共20题)
3.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4.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
B.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
D.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
5.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
C.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
D.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
6.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
C.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
7.
《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D.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8.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10.
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
B.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 |
C.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恶果 |
D.白银在世界市场的流动 |
11.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英国原始积累的影响 | B.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
C.欧洲商业革命的作用 | D.荷兰殖民范围的扩大 |
12.
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千预 | 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 | 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 |
13.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14.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 B.垄断组织形成 |
C.机器大工业生产 |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15.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种现象说明福州地区
A.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 |
B.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
C.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D.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
17.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 茶叶(担)年平均值 | 生丝(匹)年平均值 |
鸦片战争前 | 5000 | 5000 |
1845年 | 8010 | 13220 |
1851年 | 9919 | 23040 |
1853年 | 10122 | 62896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茶叶和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
18.
下图是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
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
19.
20世纪50年代,杭州农产品公司根据公司营运情况,对股息红利和单位股值进行了调整:杭州农产品公司股息红利与单位股值调整表
以上股息红利与单位股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股息红利(元) | 单位股值(元) |
1953年12月1日 | 0.03110 | 980.27 |
1955年4月1日 | 0.03268 | 980.40 |
以上股息红利与单位股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C.“一五”计划的开展 |
D.土地改革的完成 |
20.
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
21.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