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瑞典学者R•谢伦首创地缘政治学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以下是地缘政治学理论:
海权论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历史学家),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阐述了海权理论。他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马汉认为,海陆的增长或削弱受制于下列因素:
①一国国内生产力水平发展,它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②必须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运输船只;
③殖民地和基地应能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④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陆权论
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在麦金德看来,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洲由于陆上交通发达,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带,他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1)上述地缘政治理论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结合马汉的观点,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是如何发展海上力量的?
(3)“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列出19世纪末以来欧美列强在东欧搏弈的史实。
(4)你如何看待上述地缘政治学的理论?
海权论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历史学家),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阐述了海权理论。他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马汉认为,海陆的增长或削弱受制于下列因素:
①一国国内生产力水平发展,它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②必须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运输船只;
③殖民地和基地应能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④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陆权论
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在麦金德看来,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洲由于陆上交通发达,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带,他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以上资料摘自于百度百科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上述地缘政治理论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结合马汉的观点,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是如何发展海上力量的?
(3)“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列出19世纪末以来欧美列强在东欧搏弈的史实。
(4)你如何看待上述地缘政治学的理论?
2.
参照示例,为下列主题添加对应的史实概念。
示例
主题: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党中央率先在深圳、珠海等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后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浦东开发开放
主题(1)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
简要阐释: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废止平均主义实物分配制,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1)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 、 。
主题(2)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的新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2)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 、 。
示例
主题: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党中央率先在深圳、珠海等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后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浦东开发开放
主题(1)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
简要阐释: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废止平均主义实物分配制,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1)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 、 。
主题(2)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的新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2)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 、 。
3.
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热潮,利玛窦和严复作为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闻天朝声教文物……故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奕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来四夷,遂奋意径趋阙庭。


(1)填写材料一、材料三中的A和B
(2)根据材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
(4)依据材料及所学概述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差异?
材料一:



材料二: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闻天朝声教文物……故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奕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来四夷,遂奋意径趋阙庭。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
材料三

(1)填写材料一、材料三中的A和B
(2)根据材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
(4)依据材料及所学概述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差异?
2.单选题- (共14题)
4.
“好逸恶劳挥霍百姓的财富,你做坏事推算来日有多长,……路易,听听上天为你留什么。”这首巴黎街头小调当创作于
A.法国大革命前夕 |
B.拿破仑帝国时期 |
C.“一战”爆发前夕 |
D.“二战”临近结束 |
6.
下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下列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A.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B.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埠 |
C.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
D.日本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 |
8.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A.《共同纲领》 |
B.1954年宪法 |
C.中共八大决议 |
D.1982年宪法 |
12.
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
B.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
C.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
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
13.
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的开辟 |
C.殖民扩张 |
D.德意志的统一 |
16.
“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是
A.谭嗣同 |
B.严复 |
C.康有为 |
D.梁启超 |
3.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