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4159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材料二  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與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希腊相比中国早期国家形象的不同。
(2)“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利”具体表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

2.单选题(共10题)

3.
法学家博登海默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这说明自然法
A.影响全世界法律的制定
B.体现的精神具有普适性
C.蕴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立法技术较高难以超越
4.
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
A.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
B.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C.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
D.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5.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政体与美国联邦共和制相同
C.政体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
D.实行总统、议会、内阁三权分立制衡
6.
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
A.表明其思想的摇摆不定
B.适合了当时的主要国情
C.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受到了国内局势的影响
7.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8.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C.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D.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9.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10.
***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
A.“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
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
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
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
11.
约瑟夫·奈教授在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围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同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角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1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的生死”这一事件的历史叙述。综合上述记载,能够形成的推论是
A.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死于南京
B.建文帝流落至云南隐匿为僧
C.郑和航海探明了建文帝下落
D.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不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