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 概况 |
商周 |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
春秋战国 |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
秦 |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
汉 |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
唐 |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
宋 |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
元 |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
明 |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
清 |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发展概况表
(2)据材料,推断出“电光刘”企业最辉煌的时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电光刘”企业发展的原因。
(3)“电光刘”企业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20世纪20-40年代,其发展趋势怎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发展概况表
时间 | 内容 |
1878年 | 刘氏家族于在福州开了一家颇有名气的天泉钱庄。刘家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了大笔收入。 |
19世纪80年代以后 |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洋务派发展实业也有了一定成绩。刘氏家族成员萌生将资金投向工业企业的念头。 |
1912年 | 刘家以1.5万元的价格接办,成立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较稳定,电话机从200多架增加到800多架,电话费收入也逐年增长。 |
1922年 | 由于政局变动,福建银行倒闲,天泉钱庄资金周转困难。电气公司自开办以来首次陷入财政危机。 |
1935年 | 电气公司向中国银行请求续借120万元。此时宋子文官僚资本势力想借借款关系,与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勾结,提出要电气公司交出全部管理权为条件。 |
1939年 | 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福州,电气公司先后8次被炸,发电所损失严重。 |
1941—1945年 | 福州沦陷,财产损失严重,公司库存材料几乎荡然无存,企业满目疮痍。 |
1947年 | 通货膨胀剧烈,物价狂涨,电气公司遭到毁灭性打击。 |
——摘编自《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兴衰记》
(1)据材料,概括促使刘氏家族创办近代工业企业的因素。(2)据材料,推断出“电光刘”企业最辉煌的时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电光刘”企业发展的原因。
(3)“电光刘”企业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20世纪20-40年代,其发展趋势怎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材料四: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三大改造什么时候结束?结束后我国经济发生怎样本质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或标志着什么?)
(2)材料二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指的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3)材料三中《春天的故事》歌颂的“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材料一: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一首《春天的故事》曾传唱大江南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歌曲勾起人们对这位“老人”的深切怀念。材料四: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三大改造什么时候结束?结束后我国经济发生怎样本质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或标志着什么?)
(2)材料二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指的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3)材料三中《春天的故事》歌颂的“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单选题- (共24题)
4.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
B.③①② |
C.①③② |
D.②①③ |
5.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民族工业的产生 |
C.贸易中心的转移 |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
9.
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以下古代中国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都说明汉代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
B.都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
C.都能较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
D.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不断完善 |
10.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商朝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13.
如表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表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地区 | 河南道 | 河北道 | 剑南道 | 山南道 | 江南道 |
比重 | 30.21% | 25.73% | 14.55% | 14,23% | 9.04% |
A.北方丝织业最为发达 |
B.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 |
C.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 |
D.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 |
14.
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
22.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是
A.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
B.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C.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
D.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24.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C.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7.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有多种解释 |
B.所有的历史结论都必须依靠史料才能得出 |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
4.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