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相互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产物。长江三角洲农家把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改变为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结构。这一地区大体上可以分为蚕桑区与棉作区。众多市镇呈现出专业化分布的多样性,这不仅体现了市镇的地理与经济特色,而且显示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地区性行业特色的蓬勃兴起对市镇经济的巨大刺激作用。——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军事企业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以民用企业求富,其荦荦大者为:1872年设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1877年设立于溧州的开平矿务局;1887年设立的漠河金矿;1880年修筑的唐山——胥各庄铁路(后扩展为天津——山海关铁路);1882年设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毁于战火,重建后更名为华盛纺织总厂);1889年设立的湖北织布官局。此外,还有火柴业、电报业局等。这些企业,多有拒洋动机,少数还能办出成绩。
材料 洋务军事企业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以民用企业求富,其荦荦大者为:1872年设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1877年设立于溧州的开平矿务局;1887年设立的漠河金矿;1880年修筑的唐山——胥各庄铁路(后扩展为天津——山海关铁路);1882年设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毁于战火,重建后更名为华盛纺织总厂);1889年设立的湖北织布官局。此外,还有火柴业、电报业局等。这些企业,多有拒洋动机,少数还能办出成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并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材料一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在1978年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再度兴起,这一次改革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1983年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全国共有121个省辖市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轮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4.
清朝末期,以皇帝年号纪年方式遭到了严重挑战。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国学大师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孙中山则通电全国使用公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 |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中国的封建制度行将结束 |
D.民众共和意识提高 |
11.
明《直隶州志》记载: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既交田主骨租(土地所有者所收之地租),又交佃人皮租(二地主之租)。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
D.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12.
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征收舶税“以助国用”。这一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
A.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 |
B.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
C.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
D.开始走向兴盛 |
15.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代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与征税。这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
B.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D.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
16.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农家手工业机坊约500家,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布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传统产业仍占统治地位 |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17.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促成此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髙涨 |
C.政府暂时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D.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
19.
1961年7月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业十七条》,提出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指挥系统,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等。这说明当时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B.调整了国民经济政策 |
C.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
D.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
21.
1992年,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这反映出
A.股市成为人们投资最佳渠道 |
B.深圳成为中国金融中心 |
C.市场经济顺应民众投资需求 |
D.中国加入WTO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