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4083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

1.判断题(共4题)

1.
历史老师在讲述美国联邦机构的权力结构时,绘制了下面的图示。

某同学作了如下解释: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总统对国会负责;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大法官由国会任命。
2.
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给英国。
3.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4.
“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下图中的灌溉工具。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5.
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
(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4)面对外来侵略,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事件?
6.
新中国成立至今,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图》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1971年美国总统***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

3.单选题(共40题)

7.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其中“重大的压力”促成了
A.光荣革命的爆发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议会改革的开展
8.
美国在1789年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十条规定:没有被宪法赋予联邦的权利,或者并未由宪法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利,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这款内容主要反映了美国的
A.两院制
B.联邦制
C.总统制
D.共和制
9.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 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 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0.
下图(文字: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十八枪决赤党摄影)所反映历史事件
A.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造成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D.导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11.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二次“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取得了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3.
“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材料反映的是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14.
“在总计长达5600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线上,出现了数十万大军……他们炸铁路、毁桥梁、攻厂矿、拔据点,顷刻间,日本在华北的交通网、通讯网全面瘫痪。”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5.
“进入1947年后,国民党军集中力量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因此,***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为此,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A.全面进攻
B.重点进攻
C.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
16.
“1949年1月6日,我军向负隅顽抗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起总攻……到1月10日,我军已攻克了陈官庄周围90多个据点……继之发起攻击,全歼守敌。”这次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7.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该材料
A.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史料
B.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见证
C.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D.再现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情景
19.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
A.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0.
“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21.
下表为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掠夺原料、开拓海外市场市场,发动鸦片战争
B
《南京条约》
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新途径
C
《资政新篇》
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
 
A.A
B.B
C.C
D.D
22.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3.
“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4.
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下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宣告国民党政权大陆统治被推翻
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
25.
“《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26.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以上内容出自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思想
27.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斗争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8.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D.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9.
“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30.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31.
“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要对百姓负责。”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3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3.
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C.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
34.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10月24日,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35.
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剧了美苏矛盾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引发了美苏冷战
D.导致了朝鲜分裂
36.
下图所示会议产生的影响是
A.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B.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
C.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D.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会议
37.
1955年,面对西德加入北约的不可逆转,苏联立刻发出了强硬警告:“在伦敦和巴黎会议上制定的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和把一个军国主义化的西德拉入军事联盟的计划,只会使欧洲局势复杂化……如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迫不得已而采取保障他们的安全的新措施,那将是十分自然的。”为此苏联
A.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B.修筑柏林墙,挑起柏林危机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8.
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利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
A.中国是其创始成员国之一
B.始终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
C.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
D.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9.
在伊拉克问题从危机向战争的演变过程中,欧盟国家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法国和德国都强调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是
A.欧盟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在联合国和热点地区,欧盟作为独立的力量发挥着独特作用
C.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当今世界,欧盟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40.
加亚尔在《欧洲史》中说道:“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材料所指为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建立
D.欧共体成立
41.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42.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43.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己未,不得禁止”。从中可以得出
A.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市的管理制度废除
C.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D.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44.
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
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
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
45.
李约瑟指出:“水排是机械学的重大创举,是最早的通过曲轴、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变为往复运动的机械装置。”水排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东汉
C.南北朝
D.唐朝
46.
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判断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4.选择题(共1题)

47.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4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