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年~1958年 | 护照中的外文先后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护照号码多为6位印别号码,护照签发量不大,多前往以苏联汽首的东欧国家。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1959年~1978年 | 逐渐将护照中的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为英文、法文两种文字。护照开始增加简单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印刷等。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
1978年~1990年 | 这一时期护照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号码也逐渐升至7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才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护照的颁发管理。 |
1990年~2000年 | 中国护照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护照号码由7位升为9位。 |
2000年以后 |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对申领护照的当事人和相应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2012年5月启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一 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樊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3.
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一定时期的经济空间布局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材料三50年代,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经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建在西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摆在西部。
——摘自《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与民国初年工业布局的差异及原因。
材料一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集市数 | 集市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32 | 527 | 537 |
陕西(关中) | 143 | 238 | 264 |
江西 | 459 | 545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31 | 205 | 511 |
广东 | — | 1270 | 1959 |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材料三50年代,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经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建在西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摆在西部。
——摘自《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与民国初年工业布局的差异及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历史时期 | 中国 | 西方国家 |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
③16世纪~18世纪 |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5.
英国法学家梅因曾论述到:“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外……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
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
C.表明罗马法促进了对外贸易 |
D.指出了罗马法的弊端和缺陷 |
6.
下图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符合该漫画主旨的是


A.德意志各邦能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 |
B.首相拥有行政权主持帝国政府 |
C.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有权提出法案 |
D.首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
7.
“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
8.
有学者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三想的深刻变化。”该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
A.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
B.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合理规定 |
C.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
D.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9.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治国理念 |
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因素 |
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 |
D.是统治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
11.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
A.爆发具有偶然性 |
B.失败具有必然性 |
C.意义具有深远性 |
D.教训具有深刻性 |
12.
中国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A. 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B. 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 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D.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A. 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B. 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 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D.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13.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
D.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 |
14.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尤其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有书载“官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土地市场化加强 |
B.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
C.城市经济的发展 |
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15.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健全 |
C.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16.
意大利航海家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联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这主要说明
A.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
B.新航路开辟得到了王室支持 |
C.航海家远航受命于国王指令 |
D.航海家与王室地位的不平等 |
17.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地区 年份 | 四川 | 陕西 | 云南 | 贵州 | 甘肃 |
1942年 | 936 | 170 | 49 | 49 | 63 |
1945年 | 2622 | 358 | 221 | 204 | 200 |
A.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
B.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
D.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 |
18.
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19.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
D.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
20.
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结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这种看法
A.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 |
B.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
C.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 |
D.认为自然科学主导了文明进程 |
21.
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读史拾沈》中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入魔道。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
A.要有证据意识 |
B.广泛搜集史料 |
C.运用可信史料 |
D.引用官修史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