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部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材料二中的“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并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对“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一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
材料二 美国创立了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材料三 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原则,而且致力于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部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材料二中的“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并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对“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
19世纪末,德国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议会颁布《意外事故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保险、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1889年议会又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三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有现存国家统治政权采取行动,由她去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合理的、并与国际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摘编自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这对近代德国代议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行方式上有何特点?这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意志帝国加强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议会颁布《意外事故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保险、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1889年议会又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三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有现存国家统治政权采取行动,由她去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合理的、并与国际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摘编自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这对近代德国代议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行方式上有何特点?这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意志帝国加强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作用。
3.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着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曹广峰《2O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着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
1972年 | 60 | 32 |
1975年 | 304 | 156 |
1980年 | 3,755 | 1,059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曹广峰《2O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4.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罗斯福早在1943年就授权他的亲信,斯特.截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谈到杜鲁门主义出台时)说:“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摘自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李石译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施莱辛格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竞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册
材料四里根总统说:“美国从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作用和自由世界的领袖撤退,这是愚蠢的,站不住脚的.也是危险的……我们再也不能采取守势了。苏联已向我们发出挑战,要我们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领域与他们公开竞赛,我们打算应战。”
——刘金质著《冷战史》下册
材料五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正式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布什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下册
阅读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基本设想。如何理解罗斯福说的“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
材料二中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有何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什么?为此,杜鲁门提出什么战略作为美国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举一例说明尼克松政府“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以适应国际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尼克松时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表明里根的什么态度?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变化?
材料五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罗斯福早在1943年就授权他的亲信,斯特.截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谈到杜鲁门主义出台时)说:“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摘自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李石译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施莱辛格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竞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册
材料四里根总统说:“美国从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作用和自由世界的领袖撤退,这是愚蠢的,站不住脚的.也是危险的……我们再也不能采取守势了。苏联已向我们发出挑战,要我们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领域与他们公开竞赛,我们打算应战。”
——刘金质著《冷战史》下册
材料五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正式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布什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下册
阅读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基本设想。如何理解罗斯福说的“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
材料二中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有何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什么?为此,杜鲁门提出什么战略作为美国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举一例说明尼克松政府“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以适应国际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尼克松时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表明里根的什么态度?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变化?
材料五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2.单选题- (共12题)
5.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为此,罗马当局
A.制定《十二铜表法》,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 |
B.发展万民法,以应对产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
C.汇编《民法大全》,将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 |
D.完善习惯法,注意法律对平民的保护 |
6.
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
7.
1862年《纽约晚邮报》写道:“在美国政府行政系统,总统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负责的想法。从最上边发号施令,要下边行动,有时内阁官员对这些号令并不同意。”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
A.美国总统的工作作风专横 | B.总统具有强烈责任心 |
C.内阁不需要对总统负责 | D.总统共和制政体的结果 |
8.
某学者将19世纪后期德国的政治民主化方式称为“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宪法中资产阶级占主导,掌握帝国议会 |
B.帝国宪法确认了联邦体制,各邦有较大自治权 |
C.普鲁士以王朝战争形式统一德国,在联邦议会中占主导地位 |
D.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普鲁士国王是国家元首并拥有绝对权力 |
9.
1934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星》报上发表了《红军抗日先遣队已过闽江》的报道,其中说到:“我们工农红军今年‘八一’全体誓师,在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胜利决心下,准备全体北上抗日。”这说明红军即将进行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万里长征 D. 百团大战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万里长征 D. 百团大战
10.
表1的数据最能说明( )
表1: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的攻防数据表
A. 日本速决战的企图被打破 B. 日本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 百团大战的效果显著 D. 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不下
进攻比率 | 武汉会战前 | 日方 | 94% |
中方 | 6% | ||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 日方 | 56% | |
中方 | 44% | ||
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 | 武汉会战前 | 40公里 | |
1939年底 | 200米 | ||
1940年底 | 不进反退 |
表1: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的攻防数据表
A. 日本速决战的企图被打破 B. 日本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 百团大战的效果显著 D. 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不下
11.
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
A.彼得格勒起义 |
B.二月革命 |
C.七月流血事件 |
D.四月提纲 |
12.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会议
A.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会议
13.
2016年某国际组织在其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宣言: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继续保持建设性和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遵循不结盟、非意识形态化、不对抗的立场解决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这一国际组织是
A.亚太经合组织 | B.欧洲共同体 | C.上海合作组织 | D.不结盟运动 |
14.
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下图)。它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这次国际会议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结束了中美之间的长期对抗 |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D.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
15.
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
B.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 |
C.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
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