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十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396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弄清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有利于掌握经济规律,认识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单选题(共14题)

3.
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B.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4.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5.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各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批骨干
C.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D.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
1945年11月4月,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
A. 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     B. 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
C. 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     D. 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7.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8.
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
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
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C.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D.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
9.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0.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C.完成了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革
D.封建性租佃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1.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12.
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的一次“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更具影响力。牛顿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其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于
A.英国圈地运动早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D.英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13.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14.
   )
A.商品经济的繁荣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市民阶层的扩大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15.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16.
(加试题)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