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伴随着英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近代文官制度逐渐在英国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财政大臣罗金厄姆为了扩大内阁的权力,于1782年推动议会通过《文官定员法案》等法案,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次改革是英国的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涉及职业道德操守、专业化、任用制度等方面,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此次改革的政治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一、二,简述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材料一 英国财政大臣罗金厄姆为了扩大内阁的权力,于1782年推动议会通过《文官定员法案》等法案,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次改革是英国的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涉及职业道德操守、专业化、任用制度等方面,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作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令,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令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此次改革的政治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一、二,简述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发表“战争才刚刚开始”言论的历史背景。这场战争伊始,美国采取的对外政治策略与经济手段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次关系”变化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
请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发表“战争才刚刚开始”言论的历史背景。这场战争伊始,美国采取的对外政治策略与经济手段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次关系”变化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3.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4.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2.单选题- (共18题)
5.
雅典城邦“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由此城邦
A.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
B.实行陶片放逐法 |
C.扩大公民大会权利 |
D.发放工资和津贴 |
6.
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以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被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
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
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
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
7.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B.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
C.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
D.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
8.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
B.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D.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
10.
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此举
A.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
B.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
11.
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定期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农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以“三民主义”“自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等为话题。这一现象应该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C.国民革命时期 |
D.土地革命时期 |
12.
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
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
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
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
13.
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A.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
B.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
C.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
D.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
14.
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
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
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
15.
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①④ |
D.②③④ |
16.
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该会议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
B.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 |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
17.
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 1960年1月至3月 | 1975年1月至3月 | 1985年1月至3月 |
积极报道 | 0(0%) | 2(2%) | 51(14%) |
消极报道 | 323(95%) | 81(87%) | 88(24%) |
中性报道 | 16(5%) | 10(11%) | 224(62%) |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
18.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夺取了国家政权。1948年3月,美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已经辩论长达十个月的规模庞大的欧洲复兴计划。从这两个事件的关联中可以推断,美国旨在
A.遏制苏联扩张 |
B.稳定资本主义 |
C.扩大世界市场 |
D.维护北约联盟 |
19.
《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
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
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
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20.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重要 |
B.粮食产量的稳定 |
C.生产技术的成熟 |
D.生产效率的低下 |
21.
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 1894年 | 1914年 | 1920年 | 1936年(包括东北) | 1948年 |
资本总额(亿元) | 1.22 | 17.88 | 25.79 | 99.91 | 65.50 |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 55.53% | 42.84% | 48.44% | 42.77% | 88.79% |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 | 39.14% | 26.76% | 25.96% | 22.27% | 64.13% |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