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二模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391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2/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
——摘编自《如何理解创新发展理念》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一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才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霍尔巴赫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依据道德。”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点,只有中国例外。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由于气候和土壤性质的关系,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贪得欲。在任何时代,中华帝国则是帝制、专制主义、奴隶制的组合,欧洲因此而显示了它的自由……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么,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唯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行为。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评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态度。
(提示:答案应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

2.单选题(共15题)

4.
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
A.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内阁与议会权限不明确
5.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
B.警示世界大战可能爆发
C.宣传日本威胁世界和平
D.争取各国对华进行帮助
6.
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7.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8.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健全
C.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9.
1834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据该原则: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工人们就会寻求救济而非努力工作。该原则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自由主义盛行
B.重商主义的影响
C.议会改革的推动
D.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10.
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轻工业相对发达
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11.
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
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下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变化情况

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已经H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
A.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
B.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关系的制度化
C.世界经济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
D.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4.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15.
14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以及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争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在佛罗伦萨街头旳骑上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
A.市民阶层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了社会动荡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念
D.社会各阶级成分的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16.
历史学家唐德刚说:“中国古代上层阶级的庙堂之议,牛皮夸夸,都成为‘政府档案’,也是史学家著史的第一手资料;那闾巷的小民窃窃私议,就只是‘小说’或‘小道消息’,而算不得‘历史’了吗?此吾平民、愚民不平也。”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是
A.“政府档案”史料价值普遍较高
B.此“小说”不同于后世作为文学的“小说”
C.历史研究以“小说”证史,须慎用
D.传统史学对“小说”的史料价值重视不够
17.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18.
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发现甲骨文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