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以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历史,因此有些历史事件,时间越久其历史价值越大,甲午中日战争就属于这类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天皇在宣战诏书中说: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现在中国侵犯了朝鲜的独立,所以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其次,对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三,不断地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
——雪珥重《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宣传战》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天皇颁发诏书的意图是什么?如何认识其宣传手段?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没有赢家”?
(3)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材料一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天皇在宣战诏书中说: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现在中国侵犯了朝鲜的独立,所以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其次,对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三,不断地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
——雪珥重《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宣传战》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天皇颁发诏书的意图是什么?如何认识其宣传手段?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没有赢家”?
(3)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2.单选题- (共20题)
3.
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
A.主权在民 |
B.实行三权分立 |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D.地方拥有自治权 |
4.
“《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
B.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
C.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
D.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的政治理念 |
5.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人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普通的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得益于
A.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
C.西班牙的殖民贸易和掠夺 |
D.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开辟新航路 |
B.早期殖民扩张 |
C.第二次工业革命 |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7.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一开始就指出,在家养和野生的状态下,生物界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现象:“我们在无穷尽的微小的特征中看到不定变异性,这些特征区别了同种的各个个体。”达尔文强调的是( )
A.物种的起源 | B.物种的变异 | C.物种的遗传 | D.自然的选择 |
9.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19世纪戊戌变法托古改制,二者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
B.统治势力的顽固、强大 |
C.新兴的思想诞生之初薄弱 |
D.新兴经济、新兴阶层相对弱小 |
10.
罗素指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 |
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
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
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
11.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了
A.自由平等 |
B.三权分立 |
C.人民主权 |
D.天赋人权 |
12.
下面是一本书的目录摘编。该书的作者是
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康德 | D.卢梭 |
13.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客观真实性 |
B.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 |
C.书画同源性 |
D.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
14.
(题文)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
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
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
15.
司马迁在整理历史材料时,“采经摭传”,“涉猎者广博”,有书本的,有档案的,有自己采访的,对这些丰富的史料,他尽可能地进行选择和考订。这说明
A.司马迁是历史研究的开创者 |
B.史料搜集只有多元化才可信 |
C.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
D.历史研究必须清除主观因素 |
16.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17.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据此,牛顿注重
A.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
B.实验和数学运算的有机结合 |
C.实验、理论和应用相结合 |
D.运用哲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
18.
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
A.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
B.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
C.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
D.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 |
19.
1976年,物理学家维索特和列文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载有时钟的火箭。他们观察到,这个时钟与放置在地球上的时钟相比,多获得了1/10微秒。这一实验可以用来验证(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D.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20.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这表明《海国图志》( )
A.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B.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 |
C.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D.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
21.
在这样的办学方针和原则下,由蔡元培组织的北大教员中,包括了不同政治倾向和不同学派的成员。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人物,又有政治上保守但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材料中的“办学方针和原则”( )
A.以打破袁世凯尊孔复古为目的 | B.体现为“学术自由”“鼓励竞争” |
C.以鼓励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实质 | D.提倡民主、科学和白话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