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389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7题)

2.
古罗马法律裁判官曾宣告:“对于任何以违反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反善良风俗的侮辱,我给予一个针对他的诉权。”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法律程序
B.追求公平正义
C.保障公民权利
D.体系成熟完善
3.
光荣革命前,英国海外贸易经营权历来由国王颁发特许状授予各大公司,光荣革命后,各公司纷纷请求议会通过法案予以确认.1690年,哈德逊湾公司宣布:“不管以前无执照商人如何看待我公司的特权,现在这些特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了.”这反映出光荣革命
A. 推动了法律地位的提高
B. 剥夺了国王的行政大权
C. 使议会获得完全立法权
D. 提升英国商人国际地位
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
A.中国国家主权开始沦丧
B.清政府退让助长英国侵略气焰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清王朝外交政策出现根本调整
5.
“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亦禀明发行。”该文献的出处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编》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6.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A.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
D.中国军队正在积极准备战略反攻
7.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朝鲜战争的冲击
C. 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8.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
B.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9.
从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以来,有些西方学者称二战后的现代国际关系是“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这一论调主要忽略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B.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C.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D.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
10.
下图是《1945—1949年中欧形势图》,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A.巴黎和会召开,民族国家独立
B.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对抗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华约对峙
D.德国陷入分裂,西欧走向联合
11.
据史载:明太祖时期有17个国家遣使135次前来中国;明成祖时期共有60个国家遣使245次来中国。对此现象解释较为正确的是
A.诸国被迫来朝,效忠大明
B.明初始终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诸国依附天朝,获得政治庇护
D.诸国仰慕中华,希望获取更多利益
12.
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13.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
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14.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B.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D.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15.
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表明作者
A.站在文明演进的角度
B.站在近代化的角度
C.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
D.站在革命者的角度
16.
(题文)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17.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2019年)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8.
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是敬鬼信神祈求长生的昏君;撰《汉书》的班固却对汉武帝赞赏有加,认为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司马光则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材料最能说明
A.历史是一种解释
B.历史可以随意解释
C.历史很难有真相
D.时代影响历史解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