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361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1/7/19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l)根据下边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某同学收集到有关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资料: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性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梁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司马迁《史记·河梁书》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发展原因。主题三 中国古代的科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此时再想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在此情况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妇女裹小脚,生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费正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社会风俗影响经济发展B.18 世纪中国经济未出现新经济因素
C.人力过剩是阻碍机器发明的主要原因D.自然经济制约了科技进步
3.
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该评论反映出《墨竹图》所代表的绘画形式具有如下特征(   )
① 借物抒情  ② 注重写意  ③ 表现自我  ④ 讲求对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
美学家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A.B.C.D.
5.
宋朝的两位豪放派大词人,有人这样评价,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呐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
A.辛弃疾 苏轼B.陆游 辛弃疾C.苏轼 辛弃疾D.陆游 李清照
6.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 1921 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 (3分)
( 2 )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 3 )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5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是如何“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的。(6分)

2.单选题(共10题)

7.
乾隆《嘉定县志》称:“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嘉定经济与“男耕得食,女织得衣”经济的根本区别是
A.男女分工不同B.经济形态不同
C.种植作物不同D.经济规模不同
8.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材料意在表明( )
A.在吴郡耕田时人力远远超过牛力B.吴郡的耕牛不是被盗就是病死
C.在吴郡牛力的使用成本高于人力D.吴郡供耕牛所用的水草日趋减少
9.
冯友兰指出:“中国之所以于现在世界中流为乡下地位者,乃因中国未近代化或现代化,乃因中国未有某种文化。’对这种“乡下地位”的文化,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A.专制文化B.中体西用C.儒学伦理D.农耕文明
10.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11.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12.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客观真实性
B.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
C.书画同源性
D.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13.
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 恩惠”主要体现在(   )
① 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    ② 扩充了造纸所需原料的来源
③ 便利了纸张的推广使用    ④ 有利于造纸术的西传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
老师介绍下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15.
甘肃灵台出土了一把春秋时期的古剑,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研究者据此得出“最迟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使用铁器”的结论.这一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16.
我国传统寿称,有一种修辞方式为“析字”,即借助汉字的形体部件进行组合或拆分的特点,来婉转地表情达意,如:八十八岁称“米寿”。据此则“白寿”对应的年龄应是(  )
A.101岁B.100岁C.99岁D.98岁

3.选择题(共8题)

17.

遵纪守法,学会对不该做的事情说{#blank#}1{#/blank#}。


18.

遵纪守法,学会对不该做的事情说{#blank#}1{#/blank#}。


19.

遵纪守法,学会对不该做的事情说{#blank#}1{#/blank#}。


20.欲除去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待提纯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H2O)

生石灰

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

B

Cu(Fe)

稀硫酸

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C

CuSO4溶液(硫酸)

氧化铜

蒸发、洗涤

D

NaCl(Na2CO3

氯化钡

加过量氯化钡溶液后过滤

21.

{#blank#}1{#/blank#}是成功之母,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气馁。


22.面对失败你会怎么做?
23.朋友邀请你去网吧打游戏,你会去吗?

24.朋友邀请你去网吧打游戏,你会去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